2023-04-04 15:35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電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記者發現,有關“衛星”“微納衛星”“3U衛星”等商品在電商平臺上進行掛網售賣,價格在1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
近日,記者發現,有關“衛星”“微納衛星”“3U衛星”等商品在電商平臺上進行掛網售賣,價格在1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
業內人士表示,電商平臺掛網售賣衛星,釋放出商業航天市場的潛力和需求,也表明衛星技術和服務已經逐漸商業化和普及化。
網購百萬元衛星上太空
記者4月3日進一步深入電商衛星市場,了解目前商用衛星的市場情況。在某電商平臺上,記者發現,包含“衛星發射”服務的相關店鋪約有2家,通過進一步訂單咨詢了解,有些初次發射的價格訂單在800萬元左右,發射升空后視為交易基本完成。
關于網購到的衛星所涉及的手續和步驟,以及產品服務,記者聯系多家店主,詢問銷售及應用情況。
微物聯(福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需要通過荷載各項測試評估,包括電磁輻射、耐溫抗壓、氣密性、震動性等嚴苛測試;第二,申請國際航天信道、軌道占用等,提交運行軌跡,商用低軌道常規占用約為400公里-600公里;第三,進入交付使用,售方為買方提供代發射、代運維等服務,負責送衛星上天與運營(實際上衛星空-地形成應用平臺);第四,交易基本結束,若有后續增約再議。
如果在發射過程中,訂購的衛星發生爆炸會由保險公司介入賠付。“航天三維”店鋪客服告訴記者,在發射前,售方會與第三方保險公司簽訂協議,若衛星發射失敗,買方的權益不會受到嚴重損失,仍可以要求售方實現未完成的發射。此前公司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失敗就是這個情況,公司二次發射完成了該訂單。
從表面上看,這些掛網的商品銷量基本為零,但店鋪仍舊能實現盈利。
“店鋪目前能夠實現盈利,前不久與北京四中達成了航天航校的合作訂單。”“航天三維”店鋪客服介紹,目前主要的購方是企業、教育單位和研究機構,公司可以為他們提供廣告投放、遠程上網、航天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企業、研究機構等是需要衛星服務的主要目標受眾;這些投放在電商平臺上的衛星服務產品,盈利計劃可能包括產品銷售、衛星服務收費等多種方式,預計盈利時間取決于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建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專在電商平臺上賣衛星產品并不完全是為了銷售,更多是科普和用戶拓展,讓自身影響力從C端傳導到B端。國內衛星制造和發射市場也有望隨著技術迭代和商業模式創新獲得與更多領域的結合機會。
商業航天消費市場漸成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商業航天消費市場正在逐漸形成,但同時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也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陳勤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盈利主要還是靠代發射、代運營的周邊服務來實現,而主營業務還在不斷投入資金,產品的經濟效能將在未來逐漸大規模顯現。
在中關村物聯網數字鄉村振興研修院執行院長、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看來,商業航天正向著航天文化、文創、文旅、科普、產學研、體驗經濟等延展,逐漸呈現覆蓋衣、食、住、行、娛、教、養等“應用創新、主題文旅、大眾消費”三位一體的綜合商業航天消費市場生態體系。
近幾年,國內也掀起了加快商用衛星布局與落地的熱潮,多家公司積極跟蹤其發展趨勢和發展進程。
衛星系統研制方面,多家公司針對地質、農業、環境保護等方向投入研發,產品不斷迭代更新,市場投放效果良好。
主營“雷達與航天電子”的天銀機電3月17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天銀星際的產能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應用的衛星包括全球多媒體通信衛星、吉林一號衛星、高分衛星、月球探測衛星、鴻雁衛星、科學探測衛星、立方星等??低丶t外3月28日也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子公司軒宇空間的智能測試仿真系統主要用于航天器的地面測試,微系統與控制部組件產品主要應用于航天器的控制系統及核心部件內。
隨著應用的廣泛展開,輕量化的產品進一步降低成本,有望打開更細分的市場,使更多普通消費者直接參與其中。對此,金信諾3月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稱,未來幾年將加速發射衛星,低軌星座迅速發展,公司正在研發針對低軌衛星的輕量化、小型化衛星互聯網終端,衛星終端會逐漸降低成本,面向消費類市場廣泛應用。
陳勤也介紹其所供職公司主營研發航天物聯網,以公司生產的通訊覆蓋面控制機構來說,單品的成本在幾百元左右,定價控制在1000元左右,完全是虧本的。但是為了拓寬普及面,基本是賠本“傾銷”,為的是未來通過售賣數據服務等方式在“云上”來實現盈利。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年)》顯示,2022年,中國全年完成64次發射任務,研制發射188個航天器,總質量197.21噸居世界第二位,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袁帥表示,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下,商業航天板塊是未來幾年重要市場投資方向和商業機會點;在技術層面,近年來國內成立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正積極探索液體固體火箭、火箭可回收技術等方向。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認為,目前商業航天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大,市場商業意識和客戶消費意識都在萌芽階段,且商業航天技術門檻較高,投入成本和風險巨大,因此商業航天消費市場的真正爆發還需要時間。但是隨著相關航天技術的不斷突破,商業航天產業的不斷發展,商業航天消費市場有望逐步發展壯大。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