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 12:34 | 來源:未知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摘要:功夫,其實就是時間(來源:云財財)3月31日,云南白藥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這是王明輝在云南白藥任職董事長期間的最后一份年報。成績不差,看兩個關鍵指標就能看懂大...
摘要:功夫,其實就是時間
(來源:云財財)
3月31日,云南白藥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這是王明輝在云南白藥任職董事長期間的最后一份年報。
成績不差,看兩個關鍵指標就能看懂大局。
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364.88億元,同比凈增1.14 億元;歸母凈利潤 30.01億元,同比上升1.96 億元,增幅7%——其中四季度單季同比增96.46%。
但凡對2022年經濟形勢稍有認識的人,都能體會到這些數字的分量。別說賺錢:
不虧損裁員就是好企業。
財哥仔細看了看這份期末小作文,能夠感受到一個畫面:白藥頂著巨石往山頂上奔跑,不但要保持優勢賽道的速度,還要開辟更多登頂的路徑。曾經的一個趔趄讓它偏離過幾步,但正在重回正軌。
大概有幾個結論:
一是能打的依然能打。云南白藥氣霧劑、創可貼、牙膏等業務龍頭地位仍然穩固,氣霧劑收入貢獻超過15億元,增長20%;健康品60億,牙膏市占率24.4%,醫藥公司232億。除了它們,還有包括養元青、清熱解毒類、婦科類和兒童類多類單品細分市場繼續保持第一。
二、醫藥公司和牙膏凈利潤下降了一丟丟,其中應收賬款90個億,同比增加了約20億,說明公司回款難度不小,但好在大部分應該都是對公立醫院的應收款,回款周期長是長了點,但客戶賴賬的幾率也不高。
三、資產減值與計提總體正常,炒股的問題處理正在進入尾聲。財哥跟朋友說,這就像一個常年戴小紅花的優秀學生,突然犯了一次錯,就開始被老師、家長、社會教育:
但它還是個尖子生啊。
四、第二增長曲線的新業務,比如口腔護理、醫美、新零售發展正在提速,白藥吹過的牛逼在逐步實現。這三塊也是今年會重點培育的單元。
五、以新總裁董明為代表的新團隊正在逐步向白藥注入新的基因:
120歲的老中醫,要變成鋼鐵俠了。
分析一家長期主義的企業,不必過于糾結某一年的財務數據起伏,而是要看看它內部正在發生的事。
有投資者算了筆賬:如果你在1996年買500股云南白藥,只需要花3825元,加上這幾十年的送股,如果一路持有,到現在你手上大約有4647股。若按2022年云南白藥最高股價163.28元算,4647股的市場價是758762元:
增值近200倍。
這還不算分紅,如果從1993年上市算起,云南白藥給投資者帶來大約:
650倍的回報。
巴菲特也經常挨套,但他持有的華盛頓郵報,34年漲了128倍。
《一代宗師》里說:武術為什么叫功夫?功夫其實就是時間。
人們偏愛陰謀論,比如馬云回國、碧桂園大小姐與總裁權斗,還有白藥的新老交接。
前段時間,馬云回國引發熱論,除了贊揚這是民營企業家信心恢復的一劑強心針,還探討了第二天阿里的組織架構大調整。誅心論者認為,張勇的權力被收縮了,這真的是為了讓組織變敏捷,還是內部的博弈?
類似的論調也被施加給王明輝、王錦辭職后的白藥身上。其實只要看看年報里白藥高管團隊的情況,大致就明白了:
首先是王明輝、王錦離開后,更年輕、從互聯網大廠跨界而來的董明、趙英明接棒,CFO和董秘也分別由46歲的馬加和39歲的錢映輝接任。
其次是藥品、健康品、中藥資源、省醫藥公司四大事業部領頭人,除了54歲的尹品耀,秦皖民和楊勇今年都年滿六十,雖然混改后的云南白藥經營層已經不存在跟所有國企領導一樣的“年齡紅線”、“到站下車”的問題,但是云南白藥的經管理層年輕化和人才梯隊的培養顯然也得提到日程上來了。
白藥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在之前,包括四個事業部老總,都是二十多年在市場里歷練出來的,有辦法、有干勁,業務上能一竿子插到底,也喜歡琢磨問題,只不過現在融入了更多互聯網的色彩和做事的方式,應該叫:
在傳承中創新。
也許是巧合,華為也在3月27日、28日進行了董事會換屆選舉,孟晚舟首次正式當值。她的話也能放在白藥身上。她說,華為是體制的接班、制度的接班,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而是集體領導。華為不把公司命運系于個人身上,而是“一張藍圖畫到底”。
借用《中國企業家》雜志副總編輯何伊凡評價阿里架構調整那句話,用宮斗思維來為如此龐大公司的重大動作貼標簽:
顯得幼稚。
王明輝是商業長期主義的踐行者,董明也是1萬小時定律的信奉者。
兩人的思維一脈相承。
在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的那次訪談中,王明輝明確說到,醫藥企業已經到了一個必須進行產業提升的時期,轉型是遠遠不夠的,而是:
需要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白藥需要考慮的是未來“醫”和“療”怎樣結合,需要把整個產品群轉換過來。
董明現在所行之事也正是把藍圖畫到底。在去年接受央廣網專訪時他就說,一百年前云南白藥以藥品粉末去守護健康,而在以技術為主導的時代,對用戶的服務和守護也要有變化。核心是提供一份:
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年報里,作為白藥生產經營的核心底座,四大事業部發展目標的提法都有這個體現。比如藥品,要探索醫療器械家庭化使用場景;健康品,以用戶為中心探索新消費場景;中藥資源,一企一策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解決方案;省醫藥公司,提供優質的現代醫藥供應鏈服務解決方案。
董明強調,做任何產品都要對其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要讓這個產品在不同時間發揮不同的價值。
從董明為數不多的對外接受訪談看,要實現這一點,他必須全力打破公司內部存在的壁壘,從思維到產品設計,都要全公司一盤棋。
比如他曾以白藥牙膏為例,來解釋如何解決市場同質化競爭問題,就是把牙膏從以前的口腔清潔產品,變成口腔護理產品,為此白藥還策劃了一套綜合的口腔解決方案,這就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實現力出一孔,也讓白藥牙膏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下一步,即便把某類產品的客戶,從事業部上升到集團,也并不讓人奇怪,實現他所說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句話,把現在的客戶池內涵和外延都做大,把白藥變成一個高速運轉的有機系統:
該打通的徹底打通。
在這個邏輯之下,白藥需要一次團隊重構,董明也將自己定位為管理團隊板塊里面的一塊拼圖。
和習武一樣,做企業通常也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白藥早已到達最后一個階段,作為一家有巨大聲望的公眾公司,所有的變革都是董事會集體的決策,不存在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
從以狼性文化著稱的華為過來,董明希望把這家企業的水溫,燒得更燙一些。
到白藥兩年來,他一直在推動白藥的年輕化、活力化、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然后給企業帶來長期價值。
白藥的朋友已經感受到這種變化。
據財哥了解,白藥不但從內部提拔年輕人,還從乙方公司安永、畢馬威、藍標等知名企業,招攬進不少很有活力和想法的人進來。
云南白藥2022年社會責任暨ESG報告也顯示,公司共有員工8781人,40歲以下的員工有7022人,占比近80%,其中30歲以下的有2838人。
董明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他的判斷是中國藥企在全球市場話語權還相對弱勢,但二十年后世界十大藥企里一定會有中國企業。
年報里也展示了這種雄心。在區域戰略職能中心的布局上,昆明作為集團總部、生產制造基地及中藥研發中心所在地;云南白藥國際運營中心、研發中心則放在上海,更有條件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及項目資源;北京大學-云南白藥國際醫學研究中心作為研發及科研轉化平臺,吸引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加入。
年輕員工很喜歡現在的白藥,越來越有互聯網公司的感覺。比如討論PPT可以邊吃漢堡邊交流,可以為了某個小細節充分爭論。
他們能明顯感受到,公司正在朝扁平化、年輕化走。
在健康品事業部一次關于養元青包裝的討論會上,一個學設計的小伙伴覺得,包裝還可以更潮更好看:
國風就不能潮嗎?它就一定是對的嗎?
參與這次會議的一位朋友告訴我,覺得這些小伙伴都好有想法。白藥曾經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一些聯名款的國潮風產品比如牙膏,就賣得特別好。
趙英明也讓小伙伴們耳目一新。另一位朋友第一次見到還未入職的趙英明,是在今年1月31日的內部培訓會上。和三年前那次不同,趙英明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從數量時代到質量時代》。朋友聽下來就一個感覺:
所有的信手拈來,都是厚積薄發。
她說,趙英明在臺上將零售消費發展趨勢娓娓道來,全是干貨,講的東西也很潮,舉例都是茶顏悅色和很多她這個年輕人都不知道的飲品。董明隨后也上臺作了總結,評價趙英明對自己所熱愛的行業有如此沉浸式、持續性探索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值得白藥學習。
這就是現在的白藥內部氛圍,沒有“陰謀論”,反而是大家都越來越清晰的感覺到了,個人在成長,企業也在成長,多位白藥的朋友告訴財哥。
他們喜歡董明,平易近人,很有大將之風,有涵養,
財哥也看了幾個董明的視頻,他的確沉穩干練,說話不急不躁、條理清晰。
王明輝也同樣令大家尊敬,很有戰略眼光和做事風格直接,是一名純粹的企業家,是一致的評價。他與董明不同,他在1999年接過的云南白藥與2023年的云南白藥也不是同一個企業,一路走來,他要突破那么多藩籬,把白藥從一家云南省內排第三的中小型制藥企業變成中國中醫藥行業的領頭羊,在管理機制、企業文化和團隊搭建上為后來者掃清了諸多障礙。
從王明輝到董明,白藥的執行力一直都很強。
當人們都在恐慌因為chatGPT而失業的時候,白藥早就開始自己干掉自己,不干體力活,全是科技與狠活。
今年3月上旬,吳曉波帶著一群中小企業走進了白藥,參觀了白藥博物館、科技館和牙膏生產車間。
吳老師驚嘆于白藥的高度智能化,年產量約4億支、年銷售額60億元的白藥牙膏,整條生產線:
只需要50人。
如果按人均計算,人均年產800萬支,人均營收高達1.2億元。廠長告訴吳曉波,在絕大部分工序實現無人化操作后,目前制膏環節還有添料和維護清理的工人,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上后:
還能省幾個人。
走完一圈,吳老師覺得,除了工廠端的數字化能力、產品端的創新能力,白藥能為企業家們所借鑒的,還有“懂得開枝散葉”的能力。
所謂開枝散葉,是打破以往線性的增長思維,保持樹狀創新型增長。如果白藥這121年來只堅持那一瓶跌打損傷藥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20年。即便把白藥從1992年開始打破鐵飯碗、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變成一家真正的企業算起,至今也有31年。
財哥忘記哪本書上講過,組織進化跟生物進化的原理幾乎一樣,環境巨變或危機都是組織的轉化器與加速器,to be or not to be。按吳曉波在白藥博物館參觀時講的話說就是:
所有品牌都是九死一生。
做企業就是這樣,沒有身后身,只有眼前路。
所以,你要不要多點耐心,給白藥加個鐘?
此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部分參考資料來源:云南白藥2022年年度報告、202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暨ESG報告、央廣網、界面新聞、吳曉波頻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