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7 09:52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有上市公司在回復監管關注函時稱,公司2022年度利潤分配預案與公司經營發展狀況相匹配,符合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發展階段和研發投入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場...
分紅方案與業績增長是否匹配、是否存在通過高比例分紅向主要股東進行利益輸送情形、是否利用分紅炒作股價……連日來,監管部門向不少上市公司下發關注函,直指分紅方案背后的貓膩。
從過往案例看,個別上市公司分紅存在變相落入大股東口袋、通過分紅引發股價波動等情況。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分紅本身沒有問題,但投資者需要警惕上市公司突擊分紅、“掏空家底式”分紅。
多家公司收關注函
4月26日,深交所向藍曉科技下發關注函,針對公司2022年利潤分配預案,要求其說明轉增、分紅比例是否與公司業績增長幅度相匹配。
這并非個例。4月份以來,監管部門緊盯分紅貓膩,不少上市公司收到關注函。據記者梳理,除分紅與業績增長是否匹配之外,分紅方案是否存在炒作股價情形、是否通過高比例分紅向主要股東進行利益輸送等,也是監管問詢的焦點。
例如,4月21日,某A股上市公司的分紅預案合理性遭質疑,盈利1.29億元卻分紅超3億元,被深交所要求說明本次實施高比例現金分紅的原因及必要性,是否存在通過高比例現金分紅向主要股東進行利益輸送的情形,并結合公司股權結構及大股東、中小股東獲得的分紅金額等,核實說明高比例現金分紅是否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上市公司經營情況滿足分紅的法定要求且內部審議通過的,分紅本身不存在法律層面的問題。但是,除法律層面外,分紅是否具備合理性也是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他進一步表示,從市場的角度考察,上市公司長期“一毛不拔”,會影響投資者信心,進而也會影響公司估值。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不考慮自身發展需求,過于“勉強”的分紅,也同樣會招致市場的質疑。
“上市公司在確定分紅方案時,需要綜合考慮公司所處的成長階段、行業特點、盈利水平、現金流和未來發展計劃。”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一家處于高成長期的公司,將收益留存在公司內部用于擴大再投資可能會給股東帶來更大的價值。
有上市公司在回復監管關注函時稱,公司2022年度利潤分配預案與公司經營發展狀況相匹配,符合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發展階段和研發投入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場形象和競爭力。
投資者應關注投資風險
“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情況較差卻推出‘慷慨’的分紅方案,該公司長期是否能穩健經營就存在疑問,投資者應當關注投資風險。”王智斌說。
在發布分紅預案的上市公司中,高比例現金分紅成多數選擇。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凈利潤為正的企業中,擬現金分紅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為麗江股份。據其2022年年度權益分配預案顯示,公司以總股本54949.07萬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2.50元,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為人民幣1.37億元,占同期歸母凈利潤的比例為3728.25%。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一家旅游上市企業,麗江股份近兩年盈利艱難。數據顯示,麗江股份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17億元,同比減少11.66%;實現凈利潤368.46萬元,扭虧為盈。此外,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1.17億元。
談及上市公司的高比例分紅,透鏡咨詢創始人況玉清表示:“關鍵要看上市公司賬上是否有足夠多的未分配利潤,近期是否有重大投資計劃,以及分紅后是否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造成流動性壓力,如果這三方面都沒問題的話,多分紅也不是什么壞事。”
數據顯示,2022年麗江股份的未分配利潤為10.57億元。業績方面,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公司營收及凈利潤規模大幅下滑。
除經營吃緊卻堅持高分紅外,也不乏凈利潤虧損,但仍堅持高比例分紅的上市公司。如某上市公司去年凈虧損超17億元,合計派發現金紅利近23億元,現金分紅比例高達30%。
上述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實踐當中,分紅對于凈資產收益率指標、資產負債率指標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部分公司也會通過調節分紅比例來達到優化上述兩個指標的目的。此外,如果大股東有資金需求,分紅則為股東提供了一種更為直接且不影響控制權的方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