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10:4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所謂“面值退市”(又稱“1元退市”),是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人民幣1元,從而觸及了交易類退市標準,公司股票被摘牌退市。公司股價低于1元,是二級市場交易博弈的結果...
滬市又1家公司鎖定交易類退市。
5月12日晚間,*ST龐大(601258)發布退市風險提示公告,其股票收盤價為0.59元/股,已連續12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人民幣1元。即使后續8個交易日連續漲停,也將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梳理,截至目前,滬市面值退市的公司將達5家。其中,*ST凱樂、*ST西源、*ST榮華已經退市摘牌,*ST藍光已經停牌待交易所作出決定,*ST龐大也已確定將觸及。此外,*ST宏圖已連續10個交易日低于1元,再跌1個交易日也將鎖定,而ST粵泰首日跌破1元,*ST宋都股價也接近1元。
資本市場觀察人士認為,伴隨全面注冊制推行,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將有序推進,市場化特征明顯的交易類強制退市或將成為出清劣質公司的主要渠道。已被上交所發布終止上市決定的公司,均是多重退市風險壓身,交易類退市是市場選擇的最終體現。以*ST凱樂為例,此前提示可能觸及的退市風險情形包括交易類、重大違法強制類等;*ST西源、*ST榮華也均可能觸及財務類退市;*ST龐大也存在主業持續虧損,業績承諾未能完成等風險事項。相對而言,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相對更容易判斷,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投資者對相關股票的退市預期也比較明確,不設退市整理期,后續退市過程往往比較平穩。
“面值退市”是市場選擇
所謂“面值退市”(又稱“1元退市”),是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人民幣1元,從而觸及了交易類退市標準,公司股票被摘牌退市。公司股價低于1元,是二級市場交易博弈的結果,體現了市場選擇。
從近期數個案例看,*ST凱樂于2022年12月2日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事先告知書,顯示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在此情況下,公司股價一路下行,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退市。*ST宏圖也是因為受到了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造假金額巨大,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此后公司股價連續下跌。
*ST西源和*ST榮華也存在類似情況:2023年1月30日晚間,兩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報業績預告,*ST西源公司預計2022年度扣非凈利潤為-1600萬元到-2100萬元,實現營業收入為8萬元到10萬元,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為0萬元到1萬元,歸母凈資產為-60000萬元到-70000萬元,觸發多重財務類退市情形。*ST榮華預計2022年歸母凈資產為-43580萬元左右,也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將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在無法避免財務類退市的情況下,市場開始“用腳投票”,2023年1月31日至2023年2月27日,兩家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3月20日上交所作出終止上市決定,3月27日兩家公司股票摘牌。
根源是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
從經營角度看,股價低于1元的公司,往往存在規范運作和公司治理問題,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滬市近年來的1元退市公司,均為*ST或者ST的風險警示板公司。
例如,*ST龐大觸及面值退市,是市場定價對公司經營積重難返等風險的直觀體現。*ST龐大主營汽車經銷業務,2019年公司破產重整以來,公司主營業務未能恢復正常經營,公司扣非凈利潤多年持續為負,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大額虧損15.50億元,年審會計師對2022年年報出具無法表示意見,認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并出具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針對破產重整業績承諾,公司主要通過多次出售子公司等經營資產實現,根據公司2022年年報披露,未達到重整投資人3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35億元的業績承諾標準,截至目前重整業績承諾尚未兌現。根據《重整計劃》安排,龐大集團2023年末將增加約15.16億元的集中償債壓力。但因為重整業績承諾尚未兌現,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為負,大額應收款項尚未收回,面臨大額訴訟賠付壓力,對公司能否按期償還留債展期債務造成重大影響,導致公司存在重大流動性風險,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再如,*ST藍光也觸及了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的情形,公司股票已經停牌,將被實施交易類強制退市。股價的低迷,反應的是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事實。公司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2022年末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238.69億元左右,已經嚴重資不抵債。年報披露后被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
常態化退市機制已形成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滬深兩所鎖定退市的公司已經超過30家,滬市退市公司約12家。今年退市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退市情形多元。交易類退市、重大違法退市、財務類退市等均有出現。除交易類退市之外,重大違法退市的*ST紫晶、*ST澤達,財務類退市的*ST中昌、*ST未來、*ST運盛、*ST輔仁等。二是交易類退市成為滬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渠道。對不少同時觸及多種退市情形的公司而言,按照《股票上市規則》的規定,先觸及先適用。例如,*ST中昌和*ST輔仁股價均連續低于1元,但公司披露2022年年報后先行觸及財務類退市,公司股票已經停牌,待交易所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業內認為,退市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礎性制度,退市制度改革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至今,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多項重要文件,親自決策部署,明確要求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投資者“用腳投票”,以市場化手段提前清退“績差”公司,這也是市場不斷成熟的表現,充分體現全面注冊制下把“選擇權交給市場”的本質。交易所在相關退市監管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目前交易類強制退市已經集中顯效。后續伴隨全面注冊制的深入推行,“1元退市股”或將更多出現,交易類強制退市指標將發揮常態化作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