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09:1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AI大模型出現后,未來新的應用都會基于大模型來開發,就像十幾年前各種基于安卓、iOS的應用大量涌現一樣,而應用的開發、運行等必然離不開云服務商,這就將徹底改變未來云...
AI大模型出現后,未來新的應用都會基于大模型來開發,就像十幾年前各種基于安卓、iOS的應用大量涌現一樣,而應用的開發、運行等必然離不開云服務商,這就將徹底改變未來云服務市場格局,如此趨勢下,國內云服務市場已提前打響客戶爭奪戰。
繼阿里云在4月宣布降價后,5月16日晚,騰訊云也宣布大幅下調云服務產品報價,與此同時,移動云也推出了限時優惠活動。
受訪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番降價潮主要是受到市場不振、同質化嚴重、國有云服務商崛起、云服務企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云服務商的降價也將鋪墊未來AI大模型時代的云服務市場競爭,以降價形式提前穩定、搶占客戶。長遠來看,在給企業上云用云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會促進云技術更快的升級,促進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的快速成長。
云服務商紛紛降價
在20天前的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上,阿里云宣布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同樣涉及云存儲、云網絡、數據庫、云安全等多款核心云產品,此次價格調整被稱為“阿里云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關于降價的原因,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表示,主要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伙伴,持續降低用云成本,擴大云的市場空間。
阿里云CTO周靖人表示,對主售產品實行大幅降價,主要得益于阿里云對軟硬一體技術整合的大力投入,提高了計算資源利用率,帶動算力成本不斷降低,從而推動規模擴大和價格降低的正循環。
阿里云打響降價第一槍后,5月16日,騰訊云、移動云均宣布降價。具體而言,騰訊云此次降價涉及云服務器、云網絡、數據庫、云安全等多款核心云產品,部分區域云服務器價格最高降幅達40%;移動云方面則涉及云主機、云安全中心、云硬盤備份等云產品,最高降幅達60%。
騰訊云自研的星星海服務器,已支持各類企業對算力的需求
騰訊集團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OO、騰訊云總裁邱躍鵬表示,騰訊云更加聚焦產品,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等手段,不斷打造核心產品的極致性價比,也將通過價格調整,進一步向用戶釋放技術紅利。
騰訊云位于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已實現自動化運行
中國移動及移動云方面回應,本次降價系移動云發布的517電信日主題優惠活動,活動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安全備份、大數據等六大板塊十余款產品,部分產品最高降幅達60%,活動領券時間為5月17日至5月30日,優惠券有效期為90天。
此外,移動云方面向記者提供的聲明顯示,未來三年,移動云將成為一流云服務商,相關指引不變。此前,移動云發布的未來三年規劃目標之一就是力爭年營收突破1500億元。
行業或跟風降價
有關云服務商紛紛降價的原因,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記者表示,云服務商紛紛降價的主要原因是云計算市場增長低迷,競爭加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創新乏力,國內云計算行業長期缺乏創新,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市場競爭紅海化,價格成了唯一的武器。
二是市場不振,最近兩年,頭部云計算廠商的市場份額遭遇蠶食,政企市場開拓不力,不得不祭出價格戰的法寶以做反擊。
三是頭部廠商所在企業集團分拆,云計算業務具備上市的條件,為提升IPO估值,需要盡快提升業績,以價格換地盤是比較容易實施的策略。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則從企業戰略角度分析了云服務商降價的原因。陳佳認為,阿里在戰略架構重組調整后的第一個市場大招放在了獨立后的云業務價格戰上,阿里云大打價格戰以先行者的姿態最大化攫取市場份額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一旦阿里云實現了市場分額的進一步鞏固,就能為未來獨立上市奠定大局,從這個角度看,阿里云有比其他廠商更強烈的市場變革意愿。
IDC中國研究經理崔婷婷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隨著云市場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頭部公有云服務商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在市場份額、發展增速、行業拓展和場景創新等領域持續找尋各自差異優勢,并緊跟國家政策和社會熱點對業務模式進行快速調整。
此外,隨著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資源池的不斷擴大、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運營服務)產品的研發不斷投入以及客戶群體云消費能力的不斷加強,頭部云廠商在價格上有了更多騰挪的空間。AI能力的提升和底層資源調度能力相結合,也有力支撐了云服務商的成本持續優化。
“從目前阿里、騰訊和移動云的降價信息來看,降價是多維度的,不同產品線和不同時間段具體情況有較大區別。另外,對于公有云大客戶來說,本身有一定議價權,并且除了產品價格外,咨詢、建設和運維服務同樣是重要的成本支出。” 崔婷婷表示,總體來說,降價對于公有云用戶來講是普惠于民的行為,尤其對于“專精特新”企業來說可能更加利好。
崔婷婷認為,短期內,降價必然會對公有云服務商盈利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從目前降價產品范圍來看,影響應在可承受范圍內。從長遠來看,降價是否會對未來云市場格局造成明顯沖擊還需要對市場持續觀察,在同質化較嚴重的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跟進的行為。“這給企業上云用云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會促進云技術更快的升級,促進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的快速成長。”
國有云服務商脫穎而出
云服務商的紛紛降價,與行業大環境及競爭格局不無關系。
4月23日,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88.4億美元。其中IaaS+PaaS在2022下半年同比增長19.0%,相較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速(42.9%)下滑23.9%,相較2022上半年同比增速(30.6%)下滑11.6%,增速明顯放緩。
市場格局方面,2022年下半年IaaS和IaaS+PaaS市場競爭格局保持一致,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信天翼云、騰訊云和AWS為市場排名前五位。從排名的變化來看,運營商在云市場的排名進一步前移。其中,2022年下半年在IaaS和IaaS+PaaS市場,騰訊云被天翼云趕超,排名市場第四。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也關注到這一變化,他向記者表示,通過提供平臺和基礎設施為主的云服務,初期是重投資,依靠規模取勝,在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后,開始出現少數龍頭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局面。
“但是,國內云服務的競爭很快出現了一支更有實力的隊伍,就是以電信運營商為主的國有企業迅速壯大,云服務的市場競爭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老龍頭云服務商通過降價以維持較快的業務增速,降價戰可能成為行業常態。”
鄭磊認為,民營云服務商在規模和提供平臺、基礎設施云服務方面可能逐漸失去優勢,未來需要更多向專業化和最擅長的行業領域提供軟件即服務、模型即服務,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創新技術方面,這些老牌民營云服務商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優勢。
AI大模型攪局
事實上,在全球云計算的市場競爭中,價格戰很常見。目前,世界前三大云計算廠商為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彼此就接連展開價格大戰。
亞馬遜AWS在2016年曾直接表示,降價就是核心策略。自2006年上線以來,亞馬遜AWS 10年內降價52次;微軟Azure自2012年至今,已經連續數次降價60%以上;谷歌從2013年左右,也開啟了連年降價的競爭措施,無論是數據存儲服務還是固態硬盤設施,都保持著最高70%的降價幅度。
值得深思的是,緣何國內此波云服務商降價潮發生在最近,而這或與AI大模型的火熱有關。
有關AI大模型對云計算、云服務領域的影響,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前不久曾表示,真正的AI時代,新的應用會基于大模型來開發,就像十幾年前各種基于安卓、iOS的應用大量涌現一樣。大模型會徹底改變云計算的游戲規則。過去,云計算主要賣算力,看速度、看存儲,今天,客戶購買云服務,是要看框架好不好、模型好不好,而不是僅僅看算力怎么樣。
“應用的開發必然需要用到云服務商所提供的云服務器、算力、大模型等,所以當下的降價可以說是企業在為未來大模型時代的競爭提前穩定、搶占客戶基礎。”一位云服務行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在宣布降價的公告里,騰訊云稱,面對AIGC浪潮,騰訊云TI平臺為開發者、企業客戶提供全棧式人工智能開發服務,基于太極Angel的大模型能力和工具箱,支持客戶結合自己的產業場景數據進行精調訓練,創建和部署AI應用。
阿里云智能集團首席技術官周靖人也曾提到,“未來每一個企業在阿里云上,既可以調用通義千問的全部能力,也可以結合企業自己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企業大模型。”
另據報道,5月9日,百度智能云公開正在內測的全球首個一站式企業級大模型生產平臺“文心千帆大模型平臺”,其將提供兩種企業服務:第一,以文心一言為核心,提供大模型服務,幫助客戶改造產品和生產流程;第二,作為一個大模型生產平臺,企業可以基于文心千帆開發自己的專屬大模型。
云服務商加碼自研技術
在云服務巨頭紛紛降價背后,各家廠商也將自研技術放在了重要位置,涉及服務器、CPU等關鍵領域。
其中,騰訊云自研星星海服務器在行業中率先搭載AMD服務器級CPU,針對數據中心云計算場景通過精細的系統設計大幅度降低硬件成本和運營成本,實現行業最優單核性能和最優單核TCO。上線以來,星星海SA2、SA3也成為業界性價比最高和增長最快的服務器產品。
今年,針對大模型訓練場景,騰訊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新一代高性能計算集群HCC,提供最新GPU資源和3.2T超高互聯帶寬,性能較前代提升3倍。
騰訊方面向記者表示,隨著算力需求的增長,用于采購硬件的資金投入也隨之指數級增長,給不少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自己采購GPU,面臨著成本和供應鏈問題,且峰谷問題較為明顯。本地的物理CPU/GPU資源配比是固定綁定在一起的,擴展性比較差。造成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在云上,這些資源可以池化隨取隨用,按需按量取用。
騰訊云還將自研CDN平臺升級為一站式邊緣安全加速平臺EdgeOne,讓客戶在邊緣同享高質量分發性能和高穩定安全防護服務。EdgeOne平均在3秒內就可識別大多數DDoS攻擊,清洗成功率超99.995%。業務也無需在多個產品間串行,能簡化75%的運維工作,并平均降低40%的費用支出。
中國電信旗下天翼云也已突破50多項關鍵技術,自主創新了服務器操作系統CTyunOS、云操作系統TeleCloudOS4.0、紫金DPU、云數據庫TeleDB等。
中國電信在今年4月云生態大會期間展示的央企云平臺架構
記者注意到,天翼云還研發了多個云計算平臺。其中,“息壤平臺”初步實現了全域調度、第三方云的調度、異構算力調度等能力;數據要素服務平臺“靈澤”,將原始數據,通過安全計算、加工脫敏,生成新的數據產品;“星河”視覺大模型能夠從二維圖片中還原三維信息,對圖片中的物體實現像素級分類,特別適合城市治理和智能制造等小樣本訓練場景。
上月底,移動云發布了全新技術內核3.0,推動ICT基礎設施向著算力網絡演進。據悉,移動云技術內核3.0將為移動云帶來6種新能力,包括泛在接入能力、海量算力、異構協同能力、能力匯聚、算網大腦以及全方位的安全防護能力。
從自研技術角度來看,中國移動正在建設“4+N+31+X”的分布式算力資源,移動云自研的DPU核心技術可以在其中投入大規模商用,為客戶提供海量算力;移動云技術內核3.0中包含自研的COCA卡異構算力平臺,可以納管多種多樣的異構算力基礎設施,還可以通過云邊協同來調度云邊端的算力,實現邊緣業務的低時延體驗。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