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10:15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場225只主動量化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總規模達962.15億元,這一數據相比去年末的727.3億元,增長了234億元,增幅達32.3%。...
今年以來,主動量化基金規模迎來大幅增長,現已逼近千億大關。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主動量化基金總規模達962.15億元,較去年底增幅達32.3%。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只主動量化基金紛紛啟動限購,關于量化投資的策略容量問題再度被討論。此外,有投資人士指出,主動量化基金受到資金追捧的背后,是目前市場上對于分散持倉策略的看好。
主動量化基金規模大增超三成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場225只主動量化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總規模達962.15億元,這一數據相比去年末的727.3億元,增長了234億元,增幅達32.3%。
從具體的基金角度來看,上半年共有9只基金規模增長超10億元。其中,國金量化精選A規模增長44.4億元,居于榜首;國金量化多因子A規模增長40.31億元,華夏智勝先鋒A規模增長34.08億元,浦銀安盛量化多策略A、招商量化精選A、西部利得量化成長A、國金量化多策略A、廣發百發大數據策略成長A、景順長城量化小盤規模增長均超10億元。
與此同時,上述基金上半年均取得正收益。其中,招商量化精選A上半年凈值漲幅超17%,華夏智勝先鋒A凈值漲幅超15%,國金量化多因子A、國金量化精選A、西部利得量化成長A凈值均漲超10%。
從基金經理角度來看,有3位量化基金經理在管規模二季度末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華夏基金孫蒙管理規模為125.43億元,較2022年底的62.99億元增長99%;西部利得基金的盛豐衍二季度末的管理規模為114.98億元,較2022年底的73.65億元增長56%;招商基金的王平管理規模為101.43億元,較2022年底的69.76億元增長45%。
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權益市場風格輪動頻繁,量化基金憑借分散化投資和嚴格的風險控制優勢,走出了較為平滑的凈值上升曲線。從相對收益角度而言,大部分公募量化基金在上半年都跑出了正的超額收益,投資者對量化產品配置價值的認可度在提高,也給基金產品帶來了規模增長。
華夏智勝先鋒基金經理孫蒙認為,今年市場處于震蕩階段,熱點輪動相對較快,暫時沒有出現持續的主線行情。量化投資整體行業、風格配置相對均衡,持股也相對分散,作為權益策略配置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多只基金接連限購
值得注意的是,在業績和規模均實現增長的背景下,近期多只主動量化基金紛紛啟動限購。
7月26日,華夏智勝新銳股票基金公告稱,為保護現有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加強基金投資運作的穩定性,自2023年7月27日起對該基金的申購(含定期定額申購)及轉換轉入業務進行限制,限額為不超過50萬元。
華夏智勝新銳股票基金是一只在今年7月7日剛剛成立的量化基金,基金經理為專注于量化投資的孫蒙,他同時管理華夏智勝價值成長A、華夏智勝先鋒股票A等量化基金,而這兩只基金也在近日宣布,自7月6日起限購50萬元。
7月19日,招商量化精選基金公告,自2023年7月20日起對該基金暫停大額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和轉換轉入業務的內容進行調整,如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單筆或累計申請金額超過2萬元,基金有權部分或全部拒絕。該基金此前已多次宣布下調限購額度,此前已自2023年7月3日起將限購金額從10萬元下調至5萬元。
此外,馬芳管理的國金量化多因子、盛豐衍管理的西部利得量化價值一年持有、蘇秉毅管理的大成景恒等也均處于限購狀態。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許多量化投資策略存在容量限制,基金經理可能會在規模增長過快的時候選擇限購,以控制規模在策略的合理容量內。
不過,也有基金經理表示,從量化分散投資的特點來說,較小的規模反倒不利于產品運作。國金量化多因子基金經理姚加紅認為,量化公募屬于低頻,同時又是全A市場選股,有利于策略容量。
分散持倉策略被追捧
有投資人士指出,主動量化基金受到資金追捧的背后,是因為當前的市場上對于分散持倉策略的看好。
“過去通過深入研究重倉某一只股票的策略似乎在當前市場不太管用。”有基金經理指出,今年上半年,市場風格輪動較快,只有兩大較為明顯的熱點主題:人工智能產業鏈和高息低估值國企股,但個股的表現也波動很大,很難通過集中投資去獲取收益。
國金量化精選A在二季報中指出,該基金收益來源多樣化、持倉分散度高,投資目標是獲取相對持續和穩健的超額收益。
一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也表示,目前不太會重倉個股,策略是賽道相對集中、個股相對分散,以此來一定程度規避風險。
展望三季度,西部利得基金主動量化投資部總經理盛豐衍認為,影響A股的主要有三股力量:
第一是資本市場負債端變化。公募、私募、外資都是主要的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影響著市場的波動。其中公募、私募資金隨著市場回暖,持有大票的基金或面臨更大的贖回壓力,主動權益類的新發公、私募基金中量化相關比重提升,這可能將推動小市值風格繼續強勢。外資的流入流出受中美利差影響較大,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這個因素是負面的,而2023年下半年則要樂觀許多。
第二是上市公司二季報業績以及三季報展望。每年4月至10月,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是A股行業配置的重要參考指標。
第三是經濟的結構變化。能源安全、科技自強、內需消費、對外出口、地產托底都是重要的經濟議題,而政策節奏上的輕重緩急對A股結構有很大影響,今年或以科技為主線。人工智能是顯著改善人類生產力的革命性工具,和互聯網變革相比只強不弱。今年這種工具的普及大幅加速,是人工智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元年。站在3年的維度,持續看好人工智能板塊,整個行業有望從主題投資慢慢過渡到有業績支撐的成長股投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