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6 21:00 | 來源:新浪財經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8月底,證監會指出,要強化分紅導向,推動提升上市公司特別是大市值公司分紅的穩定性、持續增長性和可預期性
低分紅公司一定差嗎?公司是否分紅我們或需要一分為二看,一方面,結合公司發展階段等考量,如中芯近三年零分紅,但由于處于擴張周期,其擴張成長帶來的價值或更優;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警惕低分紅公司可能觸發的三大風險。即,其一,低分紅公司或能測出公司業績“水分”,如瀘硅產業、農發種業、廣晟有色等看似高增長,但業績質量較差“水分”較大;其二,警惕圈錢索取型公司風險,如東旭藍天向資本市場圈錢超百億,極少向投資者分紅,卻同時又向大股東巨額資金輸血;其三,對于“熱衷理財卻吝于分紅”公司,我們需要警惕其資金使用效率與資金安全性,如奧馬電器(維權)為何一邊理財卻又一邊舉債。
近日,監管層擬又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規則進行修改,涉及《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一系列規則,交易所將同步修訂相關規則。
其一,對于低分紅或不分紅上市公司,監管層將強化信息披露與監管督促;其二,監管也將加強“涸澤而漁”式分紅監管,即強化超額分紅與公司實際情況不匹配的情形。
從新修改規則核心要點看,其主要從兩方面作為進行監督或引導,
8月底,證監會指出,要強化分紅導向,推動提升上市公司特別是大市值公司分紅的穩定性、持續增長性和可預期性。
事實上,監管層近年也一直在積極倡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引導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投資者回報。通過引導經營性現金流穩定的上市公司中期分紅、加強對低分紅公司的信息披露約束等方式,讓投資者更早、更多分享上市公司業績紅利。
在政策、監管等各方推動下,A股市場的分紅機制在逐漸完善,上市公司分紅規模也在穩步提升。Wind數據顯示,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數量由2020年的3002家上升至2022年的3447家,增幅近15%;分紅金額由2020年的1.4萬億元上市至1.9萬億元,增幅超30%。
基于以上背景,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對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分紅情況進行復盤,以及對于分紅過低或過高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分析。
零分紅公司就是差公司?需考慮發展階段與股份回購等因素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沒有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2020年及以前上市公司)為867家,其中從行業分布看,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及電子行業公司數量靠前,分別為78家、71家及62家。
注:含股票回購
公司連續三年零分紅,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公司都不重視投資者回報?或這些公司沒有投資價值呢?顯然不是,對于零分紅公司,我們或也需要一分為二的去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首先,對于上市是否應該分紅,我們需要結合行業特點、發展階段、自身經營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是否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等因素綜合考慮。
以交通行業航空公司為例,由于疫情等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這三年,國航、南航、東航均出現大幅虧損,且今年上半年虧損依舊。此外,春秋航空今年上半年唯一扭虧為盈的航空公司。
以半導體行業中芯為例,由于公司仍處于資本性支出擴張階段,在國產替代大趨勢下,公司繼續維持以資本性擴張換取未來業績成長空間,此時分紅顯然不是最優投資回報策略。
我們再以醫藥生物電子行業君實生物為例,公司處于創新藥賽道,由于創新藥研發投入周期長,仍處于發展階段,目前仍處于燒錢階段,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半年報,公司持續虧損,且累計虧損高達61億元。若君實生物此次分紅也不匹配公司發展階段。
事實上,監管也是以公司發展不同階段給出差異化引導政策。如在相關分紅規則中,公司發展階段屬成熟期且無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80%,若公司有重大資本性支出,則相關分紅下調至40%等等。
其次,對于沒有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我們也要考慮股份回購等因素影響。
2018年,證監會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明確股份回購等同于現金分紅,納入現金分紅的相關比例計算,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后申請再融資將享受政策優惠。股份回購等同于現金分紅,其主要因為相較現金分紅,股份回購可通過減少公司股本,利于提升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可一定程度改善上市公司估值水平。
如果我們剔除近三年進行股份回購公司,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沒有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2020年及以前上市公司)則為639家,零分紅市值前三十的名單如下:
注:不含股票回購
不分紅三大風險信號?業績虛實、索取型與重理財型
對于長期不分紅或不重視分紅的公司,我們該如何看待?
首先,需要關注高盈利低分紅公司,警惕業績中可能的“水分”。
即分紅力度或可以測出公司業績的“含金量”,尤其關注長期不分紅公司中可能出現虛假的繁榮。
對于業績持續表現較佳的公司,在沒有較大資本性支出的情況下,如果保持長期而穩定的分紅,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公司的業績“含金量”。因此,對于分紅差或長期不分紅的公司,若其業績又呈現出高增長,我們需要警惕其業績真實性或業績中可能存在的水分。我們對凈利潤高增長公司進行比對分析,看看是否可能出現所謂的業績“泡沫”?
第一,我們根據這份名單發現,瀘硅產業、農發種業、飛馬國際(維權)、獐子島(維權)等18家企業均在在這份近三年“零分紅”名單,盈利似乎對非經常性損益較為依賴。
盡管,2022年,這18家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呈現出兩位數增長,然而,公司盈利較為依賴非經常性損益,獐子島、飛馬國際與寧波富邦非經常性損益甚至超過公司凈利。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島屬于財務造假爭議公司,年報審計多年為保留意見。具體名單如下:
第二,我們發現,在這份“零分紅”名單中,廣晟有色、富通信息、寶莫股份等12家公司出現盈利質量較差情形。
根據wind數據,我們發現,這12家公司2022年凈現金含量均為負值。換言之,公司的盈利質量極差。以廣晟有色為例,鷹眼預警顯示,廣晟有色2023年半年報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為-4.8億元,持續三個報告期內為負數。這或說明廣晟有色盈利質量差或已經持續多年。
其次,對于分紅較低或長期不分紅公司,警惕“圈錢索取”型公司,
即不斷從資本市場圈錢,但給投資者回報極低或零分紅,有的甚至可能出現“價值毀滅”。
我們選取上市以來現金分紅低于10億元,而直接融資(包含增發、配股、可轉債、IPO等)超百億元的標準進行篩選,根據wind數據,我們發現,海南機場(維權)、北汽藍谷、美年健康、東旭藍天、海航科技等14家公司上榜。具體名單如下:
對于這種索取型公司,我們需要警惕可能出現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種,“價值毀滅”型,
以北汽藍谷為例,公司從資本市場融巨額資金,但并未創造出增量業績。wind數據顯示,北汽藍谷自上市以來僅直接融資超過400億元,而公司現金分紅為0。我們進一步發現,北汽藍谷盈利能力極差,近年更是業績出現惡化情形,近三年一期,公司累計虧損超180億元。如此虧損下去,公司未來可持續經營能力待考。
第二種,資本杠桿驅動型
,以美年健康為例,wind數據顯示,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圈錢超過105億元,而公司上市以來的現金分紅僅為5.07億元。為何公司分紅極少,而向資本市場融錢卻較多呢?這或與公司模式有關。
眾所周知,美年健康采取了“先參后控”的擴張策略,即前期以10%參股在體外孵化,隨著業務增長成熟,公司以控股的形式并入上市公司體內。這種模式使得公司規模大幅提升,由2013年73家體檢中心暴漲至2019年巔峰時703家。隨著相關控股公司增加,公司相關資金需求或較大。
然而,頗為引人關注的是,這種資本杠桿驅動的模式的風險似乎在顯現。一方面,今年半年末,公司體檢中心較2019年不增,反而出現大幅下降至608家;另一方面,公司這種“先參后控”的模式使得公司商譽積累超40億元,未來相關減值風險是否需要警惕?
第三種,“輸血”型,
以東旭藍天為例,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金額超120億元,而公司分紅僅僅為3億元左右。事實上,東旭藍天疑似存在向大股東輸血情形。
根據2022年年報發現,公司在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財務有限公司(簡稱“財務公司”)28.92億元存款的可回收性存在不確定性。
最后,對于長期不分紅公司,需要關注其是否存在更傾向于理財現象,我們需要警惕其資金使用效率與資金安全性。
有的公司有錢理財,但對股東分紅極差。對此,我們對上市超過五年以上,且上市以來分紅低于5億元及以下,而直接融資超過累計現金分紅5倍;且今年上半年理財資金(根據今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其他流動資產之和大致匡算)與凈資產之比超過30%以上公司進行進行篩選。根據wind數據,我們發現,奧馬電器、聯絡互動(維權)、華控賽格(維權)等均在榜首,具體如下:
以奧馬電器為例,公司2012年上市以來,累計分紅僅為2.2億元,自2018年后公司更是零分紅。值得注意的是,截止今年上半年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資產近13億元,占凈資產之比超50%。頗為不解的是,公司一邊理財,一邊借款。鷹眼預警顯示,23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廣義貨幣資金為21.8億元,短期債務為32.8億元,廣義貨幣資金/短期債務為0.67,廣義貨幣資金低于短期債務。至此,我們產生以下疑問,公司資金結構是否合理?相關資金是否安全?
事實上,對于上市公司“熱衷理財卻吝于分紅”的公司,監管口采取了長期大額財務性投資與分紅掛鉤的措施。2020 年2 月證監會發布《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修訂版)》,明確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