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11:06 | 來源:財聯社 | 作者:未知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華創證券申請太平洋證券股東資格近期獲證監會受理,被市場認為是行業重要并購事件的關鍵進程。
自去年以來,證券業三大并購事件被行業高度關注,分別是“華創+太平洋”“國聯+民生”“平安+方正”。三大券業并購事件落地前景幾何,各業務如何互補,以及合并的難點等諸多問題,成為關注話題。
“華創+太平洋”近期有了新的進展,在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漫長等待后,太平洋變更主要股東申請獲得證監會受理。對西南省份金融業影響力的提升及資源互補,通常被認為是合并的初衷,兩家券商分別是貴州和云南的本土券商,且均在各自地域具有較強業務競爭力,一旦合并成功,“1+1>2”的效果前景值得期待。
“國聯+民生”更被市場所關注,國聯證券控股股東國聯集團耗資高達91億元競拍拿下民生證券30.3%股權,這一高定價的并購,被業界賦予高期許。從業務前景來看,國聯證券將由此補齊投行業務短板,經紀業務也將有顯著擴張,其他各業務條線的規模也將提升,資本金的彌補尤為明顯。
“平安+方正”被認為有較大概率能夠沖入頭部券商行列,兩家券商若完成合并,凈利潤規模可進入頭部券商排名當中,經紀業務、投行業務、信用業務等的行業地位也將在排名靠前位置,經紀業務凈收入或將僅次于中信證券。平安證券多個業務條線強于方正證券,將在金融科技等方面賦能方正證券,清晰的股權結構顯著提升方正證券融資能力。
“華創+太平洋”圖謀稱雄西南?
華創證券申請太平洋證券股東資格近期獲證監會受理,被市場認為是行業重要并購事件的關鍵進程。
9月21日,太平洋證券與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云信同日發布公告稱,證監會受理太平洋證券變更主要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行政許可申請。
對比來看,太平洋證券申請變更主要股東耗時較長。2022年6月,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分別向證監會遞交有關變更主要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從遞交材料到獲得受理耗時長達一年零三個月。此前,民生證券向證監會遞交變更主要股東材料并獲得受理的時間,用時僅5個月。
較長時間的前期申請等待,會否將在后期審批進程中得以加快進度,頗值得期待。
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在行業排名靠后,2022年財報顯示,華創證券2022年凈利潤為4.31億元,太平洋證券為虧損4.59億元。以營收規模來看,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去年分別實現營收25.09億元、11.72億元,疊加后為36.81億元,該營收規模可進入行業第26名。
在經紀、投行、自營三大業務方面,華創證券強于太平洋證券,前者分別是后者的2.94倍、1.80倍、2.11倍;在資管及利息凈收入方面,太平洋證券強于華創證券,分別是后者的1.71倍、5.81倍;其他業務方面,華創證券去年實現凈收入3.74億元,太平洋證券虧損0.29億元。
華創證券在《太平洋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華創證券)》(修訂)中稱,本次權益變動有利于提高雙方在西南區域的影響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深化西南區域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實現業務高效協同,資源與優勢互補,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兩家券商在各自區域內有較強競爭優勢,作為云南本土上市券商,太平洋證券省內分支機構有33家,證券經紀業務在云南省內占有率多年排名第一;華創證券為貴州券商,現有分公司17家,證券營業部73家,公司2022年年報顯示,其僅在貴州省和重慶市毛利率分別為正,兩地業務毛利率為43.83%和21.58%。
信達證券分析師冉兆邦認為,“華創+太平洋”兩家券商主要業務分別在貴州和云南,未來合并前景后續主要是在西南省份的影響力整合和資源互補,提升整體競爭實力和品牌價值,提升區域議價能力。
某頭部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以來,證券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小券商紛紛尋找破局之路,部分具有特色的地方性券商分別在財富管理、投行等業務方面具備特殊優勢。行業整合的潮流在過去幾年里一直有存在,從歷史經驗來看,合并之后的券商往往能夠擁有更全面綜合的展業優勢。
“國聯+民生”補齊投行業務短板
國聯證券控股股東國聯集團競拍拿下民生證券30.3%股權,成為今年證券業外延式收購的轟動性事件之一。
今年3月15日,無錫國聯集團通過司法拍賣,競得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34.7億股股權,占總股本的30.3%,成交價格約91億元。
4月10日,民生證券變更主要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材料被證監會接收。當月,民生證券被要求補正。
時隔僅5個月之后,即9月15日,民生證券上述申請獲證監會受理。
業界較為一致預期是,國聯集團以高價競拍拿下股權,目標在于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合并,解決一參一控和同業競爭的問題,進而提升證券子公司的整體實力。
以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的2022年財報對比來看,兩家券商營收規模相差不大,2022年營收分別為26.23億元、25.32億元;但凈利潤對比懸殊,國聯證券凈利潤是民生證券3.64倍,二者去年的凈利潤分別為7.67億元、2.11億元。
各業務條線凈收入對比來看,經紀業務、投行業務方面,民生證券均強于國聯證券,前者經紀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1.46倍,前者投行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3.37倍;在資管與利息凈收入的對比方面,國聯證券強于民生證券,前者資管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2.12倍,前者利息凈收入是后者的2.59倍;國聯證券去年自營凈收入高達11.59億元,民生證券自營虧損2.02億元;其他業務方面,民生證券是國聯證券的1.54倍。
若兩家券商完成合并,以2022年財報計算,“國聯+民生”的凈利為9.78億元,將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23名,較國聯證券當前排名提升3個名次;二者合并后的營收將達51.55億元,排名同樣是23名;二者合并后的業務條線及收入為經紀(13.50億元)、投行(20.83億元)、資管(2.85億元)、利息(1.67億元)、自營(9.57億元)、其他(3.12億元)。
華創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徐康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稱,民生證券投行業務能力行業領先,目前證券行業投行業務格局趨穩,平臺能力及品牌口碑逐漸成為投行業務展業的關鍵。若民生證券與國聯證券順利合并,則有望明顯彌補國聯證券的投行業務短板,順應全面注冊制的大趨勢,賦能實體經濟。
冉兆邦告訴財聯社記者,“國聯+民生”主要考慮的是國聯證券過往資本金規模較小,未來有望期待業務整合擴大整體業務規模擠入頭部券商競爭,另外民生證券投行業務有望對國聯進行補充,線下網點有望互相形成補足。
“平安+方正”沖擊頭部券商序列
去年底,中國平安正式成為方正證券的實控人。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證券與方正證券均是證券行業不可小覷的一員,自中國平安入主方正證券之日起,便引起行業內外無限關注與熱議。
2022年12月20日,方正證券發布公告,公司收到證監會核準其變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批復,對新方正集團依法受讓方正證券28.71%股權無異議,核準新方正集團成為其主要股東。在相關方股權變更完成后,中國平安將成為方正證券實際控制人。
東財Choice數據統計顯示,在證券行業2022年凈利潤排名中,平安證券與方正證券分別位居第13名、21名,兩家券商去年歸母凈利潤分別高達44.48億元、21.48億元。二者疊加后的凈利潤高達65.96億元,“平安+方正”將行業排名第9名,一舉超過海通證券,進入頭部券商行列。
對比平安證券、方正證券2022年主要財務指標和各業務條線,平安證券在多數業務中均優于方正證券,前者凈利是后者的2.07倍,前者營收是后者的1.72倍,前者經紀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1.19倍,前者投行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1.56倍,前者資管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1.6倍,前者利息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1.14倍,前者自營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2.34倍,前者其他業務凈收入是后者的6.21倍。
“平安+方正”的各業務條線來看,已2022年財務數據核算,二者合并后的經紀業務凈收入將達78.85億元,行業排名將僅次于中信證券,位居第2名;投行業務凈收將達13.67億元,行業排名將超過招商證券,位居第11名;資管業務凈收將達6.11億元,位居行業第17名;利息業務凈收將達37.83億元,行業排名將超過華泰證券,位居第6名;自營業務凈收將達37.09億元,行業排名將超過東方證券,位居第10名;其他業務凈收將達38.30億元,行業排名將與廣發證券相同,位居第13名。
受限于證券公司“一參一控”的要求,“平安證券和方正證券是否會合并”的猜想持續存在。
2023年初,平安系高管李巖出任方正證券副總裁,并兼任財務負責人、董秘。李巖曾在業績說明會首次公開亮相時說,2022年,方正證券最大的變化可能就是股權結構終于清晰。隨著股東紛爭以及連帶的聲譽風險消除,中國平安等新股東的加入會在金融科技等方面助力方正證券發展,而且效果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徐康認為,展望雙方整合,若整合有望落地,雙方經紀業務APP月活有望突破千萬,線上+線下的業務優勢互補,提升拓客能力與客戶服務質量。
徐康分析稱,方正證券營業部數量位居行業第二,線下服務能力較強,財富管理轉型相對領先,在浙江、湖南等優勢區域具備較好的客戶口碑。平安證券注重打造線上服務能力,注重信息技術投入,打造科技型券商,線下營業部較少,獲客主要通過線上獲客,但缺乏線下觸手使得公司財富管理轉型進展相對偏慢。
冉兆邦表示,“平安+方正”當前可看到的增量在于方正證券股東資質明顯改善,過往融資困難的處境正在逐步解決,一方面,股東質量改善帶來的負債端成本有望降低(平安證券的融資成本低于方正證券);另一方面,公司的融資能力修復帶來風險監管指標改善,后續可能會驅動兩融、資本化投行和多元自營權益策略、非方向性自營業務的發展等。
在東興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劉嘉瑋看來,近年較為成功的券商并購案例都為體量或行業地位差異較大券商間的合并,比如中信證券整合廣州證券,中金公司收購中投。目前國內券商大多是央企或國企背景,股東較為強勢,涉及利益較多,在合并過程中會面臨較多阻力,除非雙方股東層面大力推動。人員安置和企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問題在行業并購中顯著存在,特別是體量相近的券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