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09:22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此前公開信息顯示,去年初招行發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在2.9%附近,僅過去一年,該行不僅大額存單產品期限縮減,相關利率也逐步下調。...
作為昔日“攬儲利器”的大額存單,在銀行凈息差收窄等因素影響下逐漸黯然失色。
“現在沒有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了,只有存款類產品。”4月12日,在北京某銀行支行工作的小媛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之前大額存單利率較高,但現在大額存單利率也與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一樣,也就不怎么推薦了。”
由于大額存單利率優勢甚微,因此有商業銀行選擇不再發售新的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
其中,在招商銀行APP中“大額存單”欄目下,已經查詢不到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相關信息。
此外,在本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了解到,目前國有銀行依然有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發售,利率均為2.35%;極少部分股份制銀行可轉讓的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利率可達2.6%,而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幾乎不見蹤跡。
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看來,近年來銀行下調定存利率、壓縮調整大額存單,旨在減少定期存款負債成本,以緩解凈息差收窄壓力。“目前看,銀行體系定期存款負債占比仍明顯高于常年水平。”
長期限大額存單產品停發
“去年下半年就沒有3年期的大額存單了,5年期比這時間還早就停售了。”招商銀行(下稱“招行”)東城支行某理財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存款利率整體呈下調趨勢,一般規模較大的銀行不會發售太長期限的大額存單。
隨后《華夏時報》記者登錄招行APP發現,在“大額存單”欄目下,在售的20萬元起存只有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期和2年期這5種產品,利率在1.65%-2.15%之間;5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產品則僅有6個月和2年期的,利率在1.9%-2.15%之間。
而在轉讓專區,則可以查看到3年期到期付息的大額存單產品,利率從2.12%-2.26%不等。
“最近幾年一直沒有5年期的大額存單。”招行客服工作人員也對記者表示,手機端3年期的大額存單也的確沒有額度了,如果需要3年期的大額存單,可以單獨聯系下地區分行看是否有額度。
當記者追問是否停售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時,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是暫時停發,后續會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而據此前公開信息顯示,去年初招行發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在2.9%附近,僅過去一年,該行不僅大額存單產品期限縮減,相關利率也逐步下調。
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此前長期限定存產品利率較高,同時居民儲蓄也各種創新高,銀行吸收的存款很難貸出去,還要額外付出高利息,銀行自然不想再運營相關產品。
“現在銀行通過降利率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干脆搞停發。之前已有部分銀行停發5年期定存產品,招行只是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干脆3年、5年全停了,這也和銀行近年來凈息差持續承壓有關。”上述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招行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凈息差為2.15%,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
“今年按照董事會過緊日子、嚴日子的要求,降低各項成本費用開支,通過降本增效,促進收入增長。”在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招行行長王良袒露心聲。
對于今年息差走勢,招行副行長彭家文表示,去年貸款重定價等因素對銀行息差的影響在今年還將繼續釋放,多重因素疊加下,因此預計今年凈息差將持續面臨承壓的情況,但環比上會逐步趨緩。
彭家文認為,今年一季度息差壓力可能是全年最大,但今年的息差水平可能是未來幾年的相對底部。
利率優勢甚微
招行停售長期限大額存單并非個例。在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了解到,在股份制銀行方面,中信銀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無大額存單額度,目前僅有定期存款。
興業銀行客戶經理也對記者表示:“5年期大額存單停售很久了,3年期只有可轉讓的大額存單。”
“3年期可轉讓大額存單利率是2.6%,我行50元起存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是2.6%,門檻低很多,您可以考慮定期存款。”興業銀行客戶經理向記者推薦產品表示。
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相關產品
相較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中依然有大額存單產品發售。
其中,工商銀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我行還有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20萬元起存,不過利率與普通定期存款一樣,3年期為2.35%、5年期為2.4%。300萬元起存,3年期利率也是2.35%。”
工商銀行大額存單產品
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方面,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2.35%,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2.40%。而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方面,記者暫未找到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
“存款利率下行,客戶對保險的接受度逐漸提高,其實就是為了鎖定利率。不過最近大額存單都不用搶了,因為利率已經沒有優勢了。”上述工行客戶經理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因去年多次降息,客戶挪儲到每年3%復利的保險產品人數較多,因此今年下半年3%的保險復利產品或將降至2.5%。
此外,該客戶經理提到,現在主要就是賣保險還有黃金。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在研報中也表示,伴隨存款利率降至3%以下,居民對于具有收益確定性的保險儲蓄類產品需求持續旺盛,而產品預定利率變化也不會改變保險收益確定性這一稀缺特點。
不過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華夏時報》記者提醒到,“在各類資管產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盡快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
“總體而言,投資者應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來綜合進行資產配置。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儲蓄國債等產品。”董希淼表示。
以量補價提升凈利息收入
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大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營收、利潤增速和息差都有所下滑。從近期銀行年報披露的數據可以看出,整個銀行業全面進入“低息差、低利潤、低增長”的狀態。
“截至2023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已經下降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從近日公布的上市銀行年報看,上市銀行凈息差普遍出現下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凈息差降幅在16—31個基點。”董希淼分析稱,總體而言,2024年商業銀行仍將繼續下調存款利率,以進一步壓降資金成本,減緩息差縮窄的壓力。
“除了下調存款利率之外,商業銀行還應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隱性成本。”董希淼表示。
但周茂華認為,隨著疤痕效應減弱,經濟穩步復蘇,居民和企業信心恢復,金融市場情緒回暖,居民風險偏好逐步恢復有助于存款結構恢復至常態。
“就銀行本身而言,可通過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破解負債成本上升、凈息差壓力等問題。”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談及未來銀行的發力點,周茂華認為,商業銀行在維護正常市場競爭秩序,避免高息攬儲的情況下,可根據存款市場及自身經營情況,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為存款產品合理定價。同時順應市場需求加大財富管理、零售等業務發展,穩步提升輕資產與輕資本業務比重,增強客戶粘性,降低綜合負債成本。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恢復向好,商業銀行在減緩凈息差收窄壓力方面,應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挖掘新的增長點,通過以量補價的方式提升凈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過產品、服務等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客戶忠誠度,進而持續降低負債成本。”董希淼建言。
“另外,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銀行的支持,通過調整政策利率、加大流動性支持等措施,進一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增強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動性和穩健發展的持續性。”董希淼補充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