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09:41 |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長威科技主營業務是系統集成、行業應用及運維技術服務,2018年至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3.66億元、3.81億元及4.83億元,凈利潤為4157萬元、5109萬元及4778萬元。...
在螞蟻金服上市被暫停之后,上交所科創板更加注重硬科技屬性,但長威科技的營收及發明專利數量剛剛超過上市門檻,其量身定做沖刺科創板的種種現象值得警惕。
長威科技主營業務是系統集成、行業應用及運維技術服務,2018年至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3.66億元、3.81億元及4.83億元,凈利潤為4157萬元、5109萬元及4778萬元。
下游客戶多年來集中在公司所在地福建省,常年沒有走出去。
原本擬在主板上交所上市的長威科技最終轉戰科創板,擬募集2.81億元,用于新一代智慧應急平臺、智慧城市公共支撐能力平臺、研發及測試中心升級建設等項目,目前已經獲得了科創板上市委的同意,并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注冊申請。
不過,比較公司多版本招股書,長威科技在發明專利、研發投入及營收等科創屬性指標上疑點重重——發明專利突擊申請的跡象明顯,在行業分類上回避選擇研發投入占比高的軟件行業,營收上通過賒銷等手段實現了最低3億元的門檻。
扭曲的行業分類規避上市門檻
2018年至2020年,長威科技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82%,稍高于5%的最低標準,但低于軟件企業10%的上市標準。如果按照軟件企業的標準,長威科技過低的研發投入將無法登陸科創板。
對此,長威科技解釋稱,2018-2020年,公司設計行業應用開發部分的收入分別為9659萬元、1.32億元及1.96億元,占26.42%、34.62%和40.43%,行業應用收入并非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從收入上看公司的行業分類應該屬于信息系統集成服務,而非軟件行業。同期,公司系統集成業務收入2.25億元、1.96億元及2.2億元,運維和技術服務收入分別為4338萬元、5964萬元及5964萬元。
長威科技還聲稱,公司業務屬于《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下稱“《指引》”)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但該指引未進行具體分類,不能完全匹配公司的具體業務。根據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公司屬于“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和“運維服務”。
公司的解釋欠缺說服力。根據《指引》,當上市公司沒有一類業務營收比重大于或者等于50%但某類業務的收入和利潤均在所有業務中比重最高,而且均占到公司總收入和總利潤的比重超過30%,則歸為該行業類別。
2018-2020年,長威科技系統集成的收入占比分別是61.71%、51.48%及47.02%,逐年下降,已經低于50%,而行業應用開發收入的占比則不斷上升,在2020年已經超過40%。此外,從毛利額來看,行業應用開發分別為6960萬元、9160萬元及1.1億元,占比分別為53.85%、59.12%及61.65%,逐年上升;系統集成業務毛利額分別為4191萬元、3864萬元及4319萬元,三年期間只增長了不到3%,增速很低。此外,運維和技術服務的毛利額分別為1774萬元、2470萬元及2587萬元,分別占比13.73%、15.94%及14.37%。事實上,從公司收入分類來看,行業應用開發不僅是成長最快的部分,而且是毛利額貢獻最大的業務。
由于公司未披露各分部利潤,外界對此無從分辨,但公司自分類為系統集成服務,背離了過去三年各板塊業務的成長性。
再往前看也是如此。綜合2018年版招股書(申報稿),公司2014年至2017年系統集成的收入分別為2.07億元、2.3億元、2.15億元及2.48億元,在過去6年,公司系統集成業務基本是沒什么大增長的。
這也與同行競爭對手的分類差別大。在招股書中,長威科技列舉了在福建省內的競爭對手為恒鋒信息(300605.SZ)、南威軟件(603636.SH)和榕基軟件(002474.SZ),根據這三家公司的招股書,南威軟件和榕基軟件均把自身列為軟件行業,而恒鋒信息則歸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但未具體進一步分類。
從收入構成看,2020年,南威軟件系統集成收入占比55.06%、軟件開發收入占比37.51%、技術服務占比7.36%;榕基軟件系統集成收入占比51.77%、軟件產品及服務收入占比44.43%;比較來看,長威科技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與前述兩家上市公司非常類似,劃分為軟件企業的理由是充分的。
此前,長威科技在2016年、2017年分別提交的兩次招股書(申報稿)中把自己列為“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據2017年版招股書(申報稿),公司是以軟件產品研發帶動系統集成和運維服務,由此實現公司的規模化增長。由此可以看出,軟件產品才是公司業務的驅動力。
短期快速大增的發明專利數量
根據相關規定,科創屬性的三大指標之一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要在5項以上(軟件企業除外)。如果時間放在2017年底,長威科技的發明專利絕對不符合科創屬性。據2017年版招股書(申報稿),截至2017年9月25日,長威科技共擁有2項專利,均為實用性專利。
不過,在登陸科創板的招股書(申報稿)中,這一情況發生重大改變。截至2020年9月1日,公司發明專利為6項,可以說是踩線過關。從發明專利的有效期起始點看,公司2018年和2019年分別獲得1項、5項發明專利。
此后公司的專利也逐漸增加。據招股書(上會稿),截至2021年3月14日,長威科技專利數量為13個,發明專利是7個。截至2021年5月21日,長威科技的專利數量為15個,其中發明專利9個。
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已經超過250家,據2019年年報,平均研發投入占比12%、平均研發投入金額1.17億元,2019年每家公司平均新增11個發明專利。截至2020年年底,科創板擁有發明專利的平均數為27項,長威科技的9項發明專利遠低于平均水平。
而這些發明專利均在最近三年獲得,也就是說,在短短三年時間里,長威科技就獲得了9項發明專利,而從公司成立至2017年9月的17年時間,公司發明專利為零,這符合邏輯嗎?
營收疑問
系統集成業務是低毛利率業務,容易走量且容易被操控,這對公司維系超過最低的3億元營收門檻至關重要。事實上,長威科技2019年、2020年業務的收入疑點不少。
長威科技聲稱,由于公司業務的客戶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為主,回款受到財政付款審批速度、國撥資金到位時間的影響,回款進度較慢。
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為3.81億元,比2018年的3.66億元增長不到1500萬元,但公司應收賬款2019年年末為1.4億元,比2018年年末的8347萬元增加5653萬元,應收賬款增加額遠超營業收入。
2019年,盛云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盛云科技”)為公司貢獻3292萬元,是當年第三大客戶,占8.65%,但2019年年底長威科技對盛云科技的應收賬款為3280萬元,期限為一年以內,顯然當年公司對盛云科技確認的收入幾乎沒有收到錢。2020年年末,公司對盛云科技的應收賬款為2220萬元,期限已經變成了1-2年,即公司在2019年確認的收入一年多時間后尚有一半以上未回收。
福建電子信息集團是2019年長威科技第5大客戶,貢獻了2536萬元的營收,占比6.66%,而福建電子信息集團持有長威科技18.22%的股份,屬于關聯方,2018年貢獻8624萬元、2017年貢獻6447萬元。
2019年,長威科技對福建自由發想科技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期末余額是847萬元,天眼查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26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到2019年年底實繳資本為零元,社保人數為5人。
在前五大應收賬款客戶中,民營企業占2位,而對收入有巨大貢獻的興業銀行、福建電子信息集團的回款卻更快,這是怎樣的商業邏輯?
2020年,長威科技實現營收4.83億元,比2019年增長1.02億元,但公司應收賬款期末余額也由2019年年底的1.4億元增長至2020年年底的2.06億元,增加6600萬元,也遠快于營收的增速。
此外,長威科技的期末合同負債金額大幅減少,這是否意味著公司透支了未來的收入?2017-2020年年末,公司合同負債分別為1.05億元、1.09億元、8618萬元及3535萬元,期間下降了近七成。交易所對此沒有問詢,公司也沒有解釋其中的原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