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09:33 | 來源:新浪財經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益佰制藥成立于1995年,2004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目前主營業務為醫藥工業、醫療服務和大健康產業板塊。
“上市公司財務就這樣隨意出問題,讓股民損失慘重,公司及公司高管不應該給股民一個交代嗎?”
這是來自貴州益佰制藥(5.610, -0.02, -0.36%)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益佰制藥”,600594.SH)股吧里投資者的提問。對此,公司僅回答:“感謝您的建議!”
由此,再次引起投資者的不滿:“一句感謝就沒了?機械式回答,置所有益佰股民于災難之中,關鍵都是人禍,自己作就算了,把所有的股民都害慘了。”
投資者之所以如此,一切皆因前不久,益佰制藥因補繳稅款有關事項信息披露不及時,且未按規定及時披露募集資金存放使用情況,從而被交易所通報批評。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公司首次被上交所批評譴責,根據《投資者網》不完全統計,該公司5年來8次受到監管部門的通報批評等。
為何公司頻頻被監管部門通報批評?今后會做何種改變?就相關問題,《投資者網》聯系益佰制藥董事會辦公室相關人士,得到相應的解答。
1
5年8次遭監管“批評”
益佰制藥成立于1995年,2004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目前主營業務為醫藥工業、醫療服務和大健康產業板塊。
6月9日,益佰制藥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上交所的紀律處分,即:對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及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竇啟玲、時任財務總監代遠富、時任董事會秘書許淼予以通報批評。
主要是由于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有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以下違規行為:公司補繳稅款有關事項信息披露不及時、公司未按規定及時披露2014年至2019年募集資金存放使用情況。
作為一家已上市17年的上市藥企,益佰制藥可謂“屢犯難改”。該公司的合規意識和內部管理,令不少投資者感到費解,因此也不難理解有不少投資者在股吧表達不滿。根據《投資者網》不完全統計,益佰制藥過去5年時間里,曾8次遭到監管部門的“批評”。
在過往的監管“批評”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月份上交所對益佰制藥進行紀律處分,主要是因為公司曾與第三方簽訂虛假工程合同等方式,套取資金3295萬元,用于購買家具、家裝用品等,占用時間長達6年,且占用資金大部分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該處分主要涉及到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暨時任董事長竇啟玲與時任監事王岳華。
那么,為何益佰制藥頻頻出現被監管部門通報批評的情況?這是否說明公司內部管理極為混亂?
就此,益佰制藥董事會辦公室相關人士有自己的說法:“過去,在公司收到證監局通知后,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工作,迅速組織公司開展自查工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組織董監高及相關管理人員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梳理完善現行內部規章制度,對各項制度的有效執行進行了嚴格的管控;加強法務部門和審計部門建設,使得公司運營管理全過程合規合法。”
2
業績跌宕起伏的背后
糟糕的公司管理,也帶來了混亂的并購,自然其業績也呈現跌宕起伏態勢。
查看益佰制藥的最新業績情況,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為8億元,同比增長20%;扣非歸母凈利潤為0.66億元,同比增長14%。
然而,再看看益佰制藥這些年的業績情況。2013年至2020年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8億元、31.6億元、33億元、36.9億元、38億元、38.8億元、33.6億元和34億元,同比增長24%、13%、4.6%、12%、3%、1.98%、-13.44%和1.55%。
同期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1億元、4.3億元、1.5億元、3.億元、3.4億元、-7.7億元、1億元和1.88億元,同比增長30%、5%、下滑65%、增長133%、下滑8%、下滑329%、增長113%和增長83%。
實際上,益佰制藥這些年的業績之所以如此,與其盲目的并購有關。從2013年開始,公司便展開頻繁并購,其子公司從2013年的13家增至2018年的45家,到了2020年又僅剩27家。
頻繁并購帶來的便是商譽快速增長,公司商譽從2012年的0.53億元漲至2017年的21.68億元。由于并購來的子公司質量欠佳,最終導致商譽減值爆雷,從而益佰制藥的商譽從2017年的21.68億元減值至2020年的6.32億元。
在談及這些年的并購時,上述益佰制藥相關人士坦誠:“公司投資的醫療項目存在盈利的情況,也存在損失的情況。”
一方面,頻繁的并購帶來商譽減值風險;同時,另一方面益佰制藥這些年的股價也一路下行。自2015年6月9日盤中達到上市最高價33.07元/股后,其股價一路下跌,到了今年6月9日的股價為5.71元/股,市值也從269億元跌至45億元。
不少投資者倍感疑惑,為何益佰制藥如此熱衷于并購?這或許與其曾經的“百億醫藥企業集團”愿景有關,這是公司董事長竇啟玲曾提出來的戰略目標。
在2014年8月貴州省政府出臺《貴州省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4~2017年)》,開始實施“巨人計劃”。根據該計劃,益佰制藥、信邦制藥(8.880, 0.12, 1.37%)、貴州百靈(7.180, -0.03, -0.42%)等三家公司均納入產業規劃以進行重點培育范圍,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大跨步發展。其中,益佰制藥將率先成為100億元級醫藥大集團;貴州百靈和信邦制藥則計劃分別成為50億元級、20億元級的醫藥集團。
而截至最新的年報數據顯示,益佰制藥、貴州百靈和信邦制藥的營收分別為34億元、31億元和58億元,其中唯有信邦制藥實現目標,而益佰制藥與其百億目標相差甚遠。
益佰制藥相關人士對《投資者網》表示:“在未來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公司將進一步完善健全科學合理的內控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盡管如此,最終公司落實的情況到底如何?目前只能拭目以待,《投資者網》也將會持續關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