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15:17 | 來源:金融界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喜馬拉雅具體劃分在音頻領域,對標傳統廣播行業,屬于互聯網文化經營。
4月30日,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馬拉雅)向美國證監會提交招股書,準備赴美上市,估值有望超過50億美元。但半個月后,喜馬拉雅推遲了上市計劃,據路透社報道,喜馬拉雅上市目的地可能發生變數。
7月6日,中辦、國辦公布《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指明將加強中概股監管。
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播客平臺喜馬拉雅已于最近幾周取消赴美 IPO 計劃。
7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于《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包括了“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等內容。
自此,喜馬拉雅將何去何從?其上市之事何時塵埃落定?上市之路又有哪些阻力?
加強監管,喜馬拉雅上市進退兩難
喜馬拉雅具體劃分在音頻領域,對標傳統廣播行業,屬于互聯網文化經營。相比于同行荔枝FM早在2020年初納斯達克上市,喜馬拉雅上市之路風聲不斷,但是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如今喜馬拉雅取消赴美上市,以目前盈利情況,其上市更是遙遙無期。
喜馬拉雅自2012年成立,兩年后拿到了1150萬美元的融資。而中國的TMT行業存在大量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資的領域。從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可以看出,涉及圖書音像出版以及互聯網文化經營一直以來都被列為禁止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為此,喜馬拉雅搭建了VIE架構去解決外資限制的問題。
2015年,隨著紅籌回歸A股浪潮興起,喜馬拉雅也宣布拆除VIE架構,正式回歸國內資本市場,但是喜馬拉雅否認了拆除VIE結構是為了國內上市的消息。2018年5月,喜馬拉雅FM的第二大股東戴志康透露,喜馬拉雅FM有望2019年在A股上市。雖然很快喜馬拉雅官方辟謠稱無上市計劃,但隨后2018年5月24日,據有氧財經報道,經接近摩根士丹利投行人士處確認,喜馬拉雅已重拾VIE架構,擬上市地點為香港,摩根士丹利已確定參與保薦。對此,喜馬拉雅方面又表示,喜馬拉雅既沒有IPO計劃,也沒有確定保薦人。2019年,因喜馬拉雅包括戴志康在列的十二名董事集體退出,喜馬拉雅承認在搭建VIE結構。
自此,喜馬拉雅摘除“正大”二字,正式更名為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而摘除“正大系”后,喜馬拉雅也沒了融資信息。到了2021年4月,上市風波不斷的喜馬拉雅終于提交了招股書,估值有望超過50億美元。此次IPO承銷商不僅包含了18年傳聞的摩根士丹利,還增加了高盛、美銀和中金。但是僅過了半個月,喜馬拉雅推遲了在美國上市計劃(據彭博社5月25日報道)。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推遲上市是因為近期市場下行、投資者對快速增長公司的信心下降以及水滴等赴美上市公司的乏力表現。2021年7月,受監管收緊的影響,喜馬拉雅直接斷了赴美上市的計劃。
如果喜馬拉雅想繼續上市,只得把目光投向A股和港股。我國A股上市采用審核制,一般情況下要求公司連續三年盈利,對公司的凈利潤要求至少要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創業板、科創板盈利條件放寬,但是創業板最低盈利要求也在一千萬以上,科創板要求估值40億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批準,市場經濟空間大,已取得一個初步研究成效。”
喜馬拉雅連年虧損嚴重,近三年虧損已累計超過二十億,達不到盈利要求。如果申請科創板,喜馬拉雅是否具有科創能力很讓人懷疑。同為知識付費領域的羅輯思維因不具備科技屬性被科創板拒之門外,而且相較于羅輯思維每年五千萬以上的凈利潤,喜馬拉雅A股上市恐怕是癡心妄想。港股上市則比A股上市容易一些。港股采用注冊制,無盈利的硬性指標。
如果喜馬拉雅想近幾年上市,港股怕是唯一的選擇。截止到現在,喜馬拉雅上市情況尚未公布,喜馬拉雅的VIE結構是否會再次拆除?為此,思維財經已問詢喜馬拉雅,可惜未得到答復。
虧損嚴重,喜馬拉雅營收瓶頸難破
一直以來,喜馬拉雅采用PGC(專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與UGC(用戶生成內容)共存的商業模式。喜馬拉雅創立之初推出的產品均為免費收聽內容,一直到知識付費元年2016年,喜馬拉雅也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開啟了自己的內容付費之路,但這條路并不好走。
目前,付費訂閱、廣告、直播、教育服務等是喜馬拉雅主要的變現方式。付費訂閱從2018年開始在收入中占比一直穩定在40%以上,廣告收入除2020年僅14%,其他年份穩定在2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教育服務板塊2018年還不存在,2019年迅速突破之后持續高速增長,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比例已經達到了13%。據招股書中喜馬拉雅對教育服務的解釋:“我們的教育服務收入主要來自為0-12歲的用戶提供學習服務、特定科目的訓練營和職業培訓,以及為提供工作場所和技能培訓的企業設計的培訓計劃。”但是喜馬拉雅一般經營項目變更自2020年12月16日才從“互聯網信息服務”變更到各類輔導,在2020年4月27日之前,連互聯網信息服務都沒有,相關范圍僅有“出版物經營,廣播電視節目制作”。
雖然喜馬拉雅營收亮眼,但其目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究其根本,喜馬拉雅付獲取成本太高,營銷費用不低,但用戶付費率一直增長緩慢。
移動端付費用戶雖逐年增加,但付費率仍未突破15%。據艾媒咨詢2018年中國在線音頻付費用戶平臺付費情況調查,購買付費內容的比例達47.3%,購買會員比例達38.7%,而同年喜馬拉雅付費率僅3.3%。
而且喜馬拉雅用戶數據摻有水分。相比于微信等APP僅通過手機號注冊一個賬戶,喜馬拉雅除通過手機號注冊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微信號、QQ號、微博賬號多方注冊,且通過其他方式登陸時,如果不跳轉到綁定手機號界面,默認注冊新賬號。通過這樣的注冊方式,同一個用戶甚至可以注冊六個以上賬戶。喜馬拉雅在招股書中也承認:“通過‘MAUs’計算為移動MAUs和物聯網以及其他平臺MAUs的總和,不排除重復。由于我們不要求用戶實名注冊或提供個人識別信息以獲取我們平臺上的音頻內容,因此我們無法量化或消除重復。對于移動MAUs計算,如果一個人使用多個移動設備啟動我們的移動應用程序,那么這個人將被計算不止一次。”
除付費率不高問題外,喜馬拉雅內容付費之路的艱辛還體現在高昂的收入成本上。喜馬拉雅收入成本一直占成本50%以上,收入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付給內容創作者的節目收入分成和內容購買成本。相比于懶人聽書背靠閱文獲取版權較為容易,荔枝FM采用UGC模式不必為采買專業內容付出巨額成本,喜馬拉雅總營收的50%以上成本實在有燒錢的嫌疑。而且喜馬拉雅2020年營銷費用高達16.8億元,占到了總營收的40%以上。參考2019年我國互聯網音頻市場中廣告營銷占總市場規模比重為21%,喜馬拉雅的營銷費用顯得有些高。
與內容成本偏高相矛盾的是,喜馬拉雅侵權問題層出不窮。企查查顯示,貴公司因著作權問題產生了上千次司法案件,被告占比超過70%。
如果用戶未獲得授權而上傳了作品,則很容易構成侵權事實,但獲得授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和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模式一直存在版權隱患。一方面,用戶獲取授權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用戶無力或者不愿去支付版權費,尤其是對于一些冷門題材,受眾小,盈利少,喜馬拉雅官方版權無法或者不愿去涵蓋,除被其他用戶舉報外,此類侵權行為很難被阻止。喜馬拉雅也表示加強審核機制,如果有用戶上傳同名稱內容,會被系統干預,無法上傳成功,但是用戶通過使用首字母縮寫或者簡稱等方式,依然可以逃過審核。
因而考慮到有聲書的繁多以及喜馬拉雅用戶量的龐大,喜馬拉雅不僅獲權之路任重道遠,審核機制也需更加完善。
喜馬拉雅在招股書明確表示,未來可能繼續虧損,而同為音頻產品的的競爭對手懶人聽書早在2018年營收就超過2億,并且每年有數千萬元的凈利潤。
從長遠來看,前方道路坎坷,后方追兵無窮,喜馬拉雅想穩坐國內音頻行業頭把交椅,打破營收瓶頸,還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