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10:25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然,除了專業水準的吸引力、科研帶頭人的人格魅力之外,以股權激勵為代表的注冊制下更加寬容高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為當下的科創板企業延攬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更有效的...
在注冊制試點改革保障下,科創板開板兩年來,堅持“硬字當頭”的板塊定位,提高板塊包容度,不拘一格支持科創企業發展。一大批“硬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得以凝聚人才、匯聚研發能力、集聚資本,產業及市場帶動效應突出,為發揮資本市場對于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積極探索新路。
凝人:要三分天下必有一個“C”
一周前,科創板一家芯片公司剛剛發布了2022年校招宣傳片。在宣傳片中,該公司研發設計總監出鏡招攬“芯青年”,介紹字幕赫然打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全系第一)、麻省理工學院EECS碩士&博士”的字樣。另一位出鏡的質量副總監,介紹字幕則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ECS博士后”。“EECS”是“電子輸入控制系統”的英文縮寫,正是該公司的核心對口專業。去年以來,公司已延攬了數十位國內外優秀高端人才。這家公司去年三季度剛剛在科創板上市,而在上市前的2019年,該公司全部研發和技術人員尚不足百人。
除了像兩位總監這樣“咖位”十足的牌面,公司還有自稱“小碩”的清華碩士,參與過衛星熱控模擬電源控制系統的“鮮肉”設計師,博士期間發表過頂刊論文且相關指標保持目前學術界最高紀錄的年輕科學家,2018機甲大師賽國際賽區一等獎得主……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重大改革,使得像這樣的中小型“硬科技”企業敢于提出雄心勃勃的人才引進計劃,在年報中,公司預期未來一年員工數量將增加至350—400人。
這似乎是另一個版本的“哥本哈根現象”——當1921年尼爾斯·玻爾在哥本哈根建立研究所后,這個彈丸之地迅速像磁場一樣吸引了赫維西、泡利、狄拉克、海森堡、約爾當等一眾物理學大神,成為歐洲的量子力學學術中心。
當然,除了專業水準的吸引力、科研帶頭人的人格魅力之外,以股權激勵為代表的注冊制下更加寬容高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為當下的科創板企業延攬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我們和機構股東的共同愿景是模擬芯片領域三分天下必有一個‘C’,這個‘C’就是China,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主業。”上述芯片公司董事長說,“所以我們需要很多人,德州儀器(細分領域全球第一)有諾貝爾獎得主,ADI(全球第二)有院士,頂級國際友商都具備全球人才招聘的部署能力,我們也必須迎頭趕上。”
今年一季度,這家芯片公司股權激勵股份支付費用同比增加了近2400萬元。“當年我到摩托羅拉半導體部門工作,進公司第一天就有股權激勵。ADI一路發展成為巨頭,也是這么做的。”公司董事長說,“去年底我們增發股份,董監高集體放棄,就是要把這些股份留給新人。”他表示,為了吸引更多人才,目前公司股權激勵預留比例不少。
據統計,今年截至7月31日,有82家科創板公司推出83份股權激勵計劃,而從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底,有132家科創板公司發布了153份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廣度超過40%,遠高于同期兩市其他板塊股權激勵計劃占新上市公司的比例。
因注冊制試點改革的推進,科創板在股權激勵等制度上得以大幅創新,為“硬科技”公司在專業留人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好的利益綁定措施。安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與A股現行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相比,科創公司股權激勵在范圍、價格、比例等多方面存在突破,例如允許單獨或合計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成為股權激勵對象。在價格方面有所放松,科創企業可以自主決定授予價格,解除了60天的時間限制,激勵總額度從10%增長到20%。擴大了激勵對象范圍,進一步便利了科創板公司股權激勵的實施操作,也拓展了其實施空間。
如何為中國高科技產業“凝人”,如何上演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哥本哈根現象”,科創板“硬科技”公司正在書寫答案。
破題:發揮龍頭企業出題者作用
滬硅產業是最早實現量產銷售300mm硅片正片產品的中國內地企業。經過長達20年的努力,該公司也填補了國內在SOI材料領域的空白。
“科創板試點注冊制重大改革,為我們這樣的龍頭企業發揮出題者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滬硅產業董事長俞躍輝表示,如果沒有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龍頭企業對研發、產業和市場的帶動效應不會如此明顯。
從研發看,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突破,有賴多學科、多領域“硬科技”研發支持。通過龍頭企業牽頭,能夠推動重點項目協同研發一體化,極大提高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的協同性,加快發展高校技術工業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從產業看,科技創新是需要復雜完整配套的生態系統。俞躍輝說,對于一些有技術潛力和技術特色的小企業,只要有龍頭企業提供試用試制的機會,它們就可以實現較快發展。
從市場看,滬硅產業已是當仁不讓的產業龍頭。“我們3個子公司現在是拉滿弦生產的狀態,但產品仍然供不應求。”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李煒介紹,公司從市場角度的帶動,極大提升了產業鏈集聚效應。
作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滬硅產業首發募資凈額近23億元,已投向300mm硅片生產項目,預計今年可達到30萬片/月的產能,從而初步實現經濟規模。而其50億定增計劃也已進入證監會注冊程序,七成募資計劃用于300mm硅片擴產和高端硅基材料研發中試。
相對于100年前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邊際收益遞減效應,當下,人們在知識和技術上的投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邊際收益遞增,這就是內生增長理論的要義之一。
從邊際收益遞減到遞增,從外生變量到內生增長,盡管跨越是一道很難的題,但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正在嘗試破解。
聚利:再次照亮相信的勇氣
為什么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要特別強調服務“硬科技”?
從走訪調研的情況看,這個導向不僅是因應科技自立自強,強調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規范運作,對防范資本市場亂象有著深遠意義。
聚辰股份是一家細分市場排名全球第一的芯片設計企業,在智能手機攝像頭EEPROM產品領域,占有全球42.72%的市場份額(2018年);從2018年起,成為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EEPROM供應商。與很多科創板公司實際控制人“技術起家”的情況不同,聚辰股份董事長陳作濤并無相關技術背景。
“2015年我經人介紹發現這家公司,在細分市場具備優勢,但最大的問題是股權分散,團隊和資方目標不夠統一。”陳作濤說,當時的聚辰股份凈利潤徘徊在1000萬元上下,規模不大,合力不強,但特點足夠鮮明,“只需要強有力資本介入,整合梳理好資源和運營,就應該能有好的回報”。為此,他果斷出手,將這家估值僅2.4億元的公司接下。陳作濤說,聚辰股份并沒有占用他太多精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給予公司執行層充分信任,資方做好資方擅長的事,技術人員聚焦科創研發,公司經營逐漸煥發出新的亮色。
“我認為,科創板如果只有科學家創業是不是太單調了?科創板也應該容納產業投資人的創新。資本與科技的融合,我們是有基礎的。”在資本市場深耕多年的陳作濤指出,科創板公司實控人“技術起家”的情形較多,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即面對市場周期的潮漲潮落和資本運作的種種誘惑,“科學家”或許還缺少鍛煉,而被市場多年捶打考驗的產業投資人,或許也有獨到心得。“在之前市場的資本運作中,因跨界并購、股權質押、業績承諾、定增兜底,誘發了大量亂象和風險,這對產業投資人來說,都是深刻的教訓。”因此,作為科創板上市公司,聚辰股份要堅持瞄準主業,堅持自主創新,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你很難想象科創板公司去做跨界并購,相反,聚焦主業圍繞產業鏈、價值鏈的并購活動,在科創板公司鮮明的技術背景下倒是非常容易理解。”有資本市場專家指出,聚焦主業、利出一孔,是科創板很多上市公司的共同特征。科創板的“硬科技”定位,客觀上有利于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在能力圈范圍內開展深度耕耘,在這樣的定位下,資本“雙刃劍”帶來的一些問題,相對容易得到防范和克服。
“硬科技”定位下,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利用資本,沿產業鏈配置資本的嘗試均有較大突破。科創板注冊制改革助力了創投機構發揮創新投資引擎作用,目前90%以上的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資本支持,投資規模近1800億元。科創板上市公司也積極通過龍頭地位、提供創投資本帶動產業發展。中芯國際發起設立了專注集成電路行業領域投資的股權投資平臺中芯聚源,目前其參與投資的瀾起科技、安集科技、天奈科技、滬硅產業、芯朋微、敏芯股份、正帆科技、芯海科技、利揚芯片均在科創板上市,另亦有其他項目在滬主板和創業板上市。
同時,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主業開展和計劃開展的并購活動,也呼喚市場和投資者的充分理解。另一家芯片公司董事長就表示,并購是芯片IC企業做強做大的重要動力。“目前全球排名前15位的公司仍然在不斷推進并購活動,頭部集中的態勢非常明顯。我們看到,韋爾股份并購豪威,成為2000億市值的公司,天準科技也在歐洲并購半導體檢測設備商。中國企業有機會、有能力推進類似并購,會在產業泡沫退去的過程中,極大提高效率和實力。”
不可否認,科創板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工具手段實現快速發展,仍不可避免地背負著一些包袱,經受一些質疑。對此,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讓市場和投資者看到科創板公司聚焦主業利用資本產生的切實效果,也考驗科創板投資者對產業發展、公司發展的眼光和理解。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