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14:27 | 來源:證券日報網 | 作者:李文 余俊毅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8月9日早盤國際金價突然跳水,一度跌破1700美元/盎司,創下3月底以來的最低點;同時,白銀期貨也一度暴跌逾8%,讓眾多投資者措手不及。...
近期國際市場上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價格波動較大,不少銀行相繼收緊貴金屬相關業務。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超20家銀行出臺了相關措施調整貴金屬業務。
康楷數據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楊敬昊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表示,“業務收緊的核心原因還是為了應對貴金屬及外匯市場的震蕩風險,應對這一風險的動因來自于銀行受到的金融消保方面的微觀行為監管以及銀行自身的內部風控。”
風險加劇
銀行相繼推出措施
8月9日早盤國際金價突然跳水,一度跌破1700美元/盎司,創下3月底以來的最低點;同時,白銀期貨也一度暴跌逾8%,讓眾多投資者措手不及。
對于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價格的劇烈波動,部分市場人士早有預期,不少銀行更是提前開始收緊相關業務以抵御風險。
比如,郵儲銀行自7月5日起便發布公告稱,將暫停包括網點柜面、手機銀行、個人網銀等全渠道的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貴金屬業務的現貨實盤類新開戶交易。
緊接著,7月27日招商銀行也發布了類似公告,并且當日招行在公司官網一口氣發了五則公告,對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外匯買賣業務進行調整。
中國銀行則表示,8月7日至8月8日對賬戶貴金屬、雙向賬戶貴金屬、雙向外匯寶、代理個人客戶上海黃金交易所競價交易業務等相關系統進行升級,屆時將對客戶持倉限額等做出調整。
除了上述三家銀行之外,其實自2021年初以來,包括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等超過20家銀行對于貴金屬和外匯業務相繼出臺限制措施,手段包括持倉限額、暫停開倉交易、調整風險等級、交易起點等等。
對于銀行賬戶貴金屬等業務收緊的原因,看懂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秦源對記者分析:商業銀行所面對的客戶往往都并非專業投資者,主要投資品種包括銀行存款、理財、基金等。而貴金屬、大宗商品和外匯的相關投資產品帶有期貨屬性,銀行投資者很難認識到其中的風險;同時銀行對這類投資者在安全和風控上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因此收緊其相關業務可能是對投資者保護來說最好的手段。
“雖然部分投資者不能在銀行交易此類業務,但需理性看待銀行業機構的相關舉措,其目的還是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易觀分析高級顧問蘇筱芮如是稱。
她認為,貴金屬市場本質還是專業市場、小眾市場,與銀行業普惠的性質存在根本區別,采取的是專門化的發展路徑,待行情波動程度趨緩后,銀行再重啟較為穩妥。
建行獲批籌建
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部
記者注意到,有銀行在收緊貴金屬業務的同時,也在著手籌建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部。
根據銀保監會官網顯示,近期建設銀行獲批籌建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部,注冊地在上海,業務范圍為代理及自營貴金屬業務、貴金屬及大宗商品衍生品業務。該部門為分行級專營機構,自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
為何建行在收緊貴金屬業務的同時又籌備相關的專營機構呢?楊敬昊認為,此舉其實并不矛盾。此前六大國有銀行暫停貴金屬開戶業務,近期又暫停了外匯期權業務,主要是由于國際市場風險加大,針對的個人客戶的一種保護措施。
“但銀保監會此次的批復,一方面有助于對現有的對公貴金屬及金融衍生品業務進行系統性的規范,事權統一;另一方面,對有助于對貴金屬及大宗商品交易進行獨立風控、單獨監管。這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商業銀行系統創立一套自己獨立的衍生品業務體系的有益嘗試。試點成功后,其他銀行不但會跟進,監管機構也會指定系統化的監管規定進行引導。”楊敬昊進一步說道。
對于未來銀行在貴金屬等相關業務的發展,楊敬昊認為,從目前的判斷來看相關業務的收緊是暫時的,主要是為了應對當下市場存在的預期分歧所導致的劇烈多空博弈。但未來即使放開相關業務也一定是有條件的、規范化的放開,建行獲銀保監會批準成立獨立的貴金屬和大宗商品業務部門就是一個例子。這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在外匯交易領域對金融機構進行宏觀審慎監管落實《巴塞爾協議》的共同要求。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