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08:41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采納科技順利通過創業板首發申請。本次申報IPO,公司選擇了“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的上市標準。...
得益于疫情期間口罩業務的爆發,主營注射穿刺器械及實驗室耗材的采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采納科技”)實現了業績上的短期爆發。
近日,采納科技順利通過創業板首發申請。本次申報IPO,公司選擇了“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的上市標準。招股書顯示,采納科技預算的公司估值超過25億元。不過本網記者注意到,在測算預計市值時,公司實際所選的市盈率標準為行業top3中兩個,如若按照行業平均PE測算,公司的估值將大打折扣。
估值牽強
招股書顯示,采納科技2018-2020年營收分別為1.43億元、1.81億元、5.05億元。其中,2020年公司營收暴漲的原因主要為新冠疫情環境下,公司及時開展口罩業務及口罩產品的銷售上升。而以謹慎口徑剔除口罩相關收入后,采納科技2020年的實際營收將下降50%以上。
招股書顯示,采納科技此次申請上市,選擇的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本網記者發現,2021年6月,采納科技以同行公司康德萊、三鑫醫療截至2021年6月底分別50倍、43倍的PE作為參考,以公司2020年扣非凈利潤及上述兩家公司平均47倍的市盈率為基礎,并結合公司的業務發展增速情況,最終以45-50倍PE作為公司估值市盈率進行測算,認為公司的預計市值為25.39-28.21億元,達到公司所選發行條件的市值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
不過,本網記者發現,采納科技所參照的市盈率,其實是目前A股12家已上市同行中分別排名第一高和第三高的數值。而實際上,采納科技所在的低值醫用耗材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除了頭部的三家公司,其余公司的市盈率均不超過22倍。
(圖片來源:企業招股說明書)
也就是說,采納科技在測算市值的過程中,用了兩家高PE超過45倍的均值作為基礎,而實際上,除了兩家采納科技所選的公司,A股其他10家同行上市公司的平均PE僅為15倍。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采納科技2020年扣非凈利潤5641.79萬元(扣除口罩業務)為基礎,以包括康德萊及三鑫醫療兩家高PE在內的A股12家低值耗材企業平均PE——20倍測算,公司的預計市值才為11.28億元——不到公司目前測算估值低值的一半。如若以此外10家平均15倍的PE均值計算,那么采納科技的市值無異將更低。
低價“突擊入股”存疑
從股權結構上來看,采納科技屬于典型的家族企業。招股書顯示,采納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為陸軍、趙紅和陸維煒“一家三口”。其中,陸軍直接持有公司37.72%股權,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其妻子趙紅直接持有公司8.51%股權,擔任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其子陸維煒直接持有公司21.55%股權,擔任公司董秘。至本次發行前,三人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85.07%的表決權。
本網記者注意到,直至2019年以前,采納科技的股權都全部掌握在實控人家族手中,直至2019年、2020年公司相繼兩次增資、引進外部股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采納科技兩次增資額前后相差一年,但增資價格卻沒有差異。
招股書顯示,2019年6月,采納科技第一次增資,新國聯以每股9.5元的價格對公司增資3000萬元并取得5%的股份。2020年6月,采納科技第二次增資,中信保誠同樣以每股9.5元的價格對公司進行增資,以7000萬元取得公司10.45%股權。
對兩次增資價格一致的情形,采納科技給出的解釋為——2019年4月公司即啟動與中信保誠的增資洽談,2019年7月雙方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下,以公司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財務數據作為估值依據,直至2020年6月才完成增資程序。
不過,本網記者注意到,如此即便可以解釋公司增資價格一致,但公司估值上的差異又將重新顯現出來。
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6月中信保誠增資采納科技時,公司的估值尚為6.7億元,投后PE為22倍。這樣一來,僅僅一年后,采納科技即以翻倍PE測算公司估值的底氣何在?兜兜轉轉,這個問題似乎又回到公司估值“是否激進”與“是否公允”的問題上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