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 09:00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今年年底結束,銀行理財市場的凈值化轉型已進入沖刺階段,非凈值型理財產品正加速退場。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已無制度障礙。...
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今年年底結束,銀行理財市場的凈值化轉型已進入沖刺階段,非凈值型理財產品正加速退場。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已無制度障礙。銀行理財將以凈值化轉型為重要契機,發力權益類等資產配置,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配置需求。
凈值化轉型加快推進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21年)》稱,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確定的監管格局下,銀行理財積極調整發展理念與方向,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加速退場,整改進展符合預期。
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18%,同比增長51.06%;凈值型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9.03%,較年初上升11.75個百分點。
隨著“存量整改”接近尾聲,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凈值化轉型取得顯著進展。例如,華東某農商行整改完成度超90%、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和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符合資管新規的新產品占比逾80%。另有某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進度已超過報送監管部門的整改計劃。
規模較大的銀行、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銀行整改完成度普遍較高,而一些中西部中小銀行完成度處在30%至40%的階段。若從全局看,專家認為,2021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可以完成整改。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部分小型銀行轉型面臨一定壓力,其低風險偏好的存量客戶多、對接資產處置難度大、存量問題資產較多、資本補充壓力大、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加速布局權益市場趨勢顯現
業內人士認為,在資管新規倒逼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加速凈值化轉型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已無制度障礙。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廣泛,包括股票、未上市股權等。
雖然目前銀行理財投資標的仍以固收類資產為主,但行業試水或加速布局權益市場的趨勢逐步顯現。
一位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與其他資管機構同臺競技,逐步完善產品體系,加快權益類產品配置,提高核心競爭力。
“銀行理財應以凈值化轉型為重要契機,探索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線,除配置固收類資產外,會漸進式開展權益類資產配置,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說。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售權益類產品明顯升溫,共發售8只權益類產品,相比2020年的3只和2019年的1只顯著增加。
除權益類產品外,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通過發行FOF產品間接參與權益市場投資。截至8月19日,處于存續狀態、名稱含“FOF”字樣的銀行理財產品有163款,其中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134款。分析人士稱,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階段,FOF成為其拓展投資邊界主要方式。
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積極搭建權益資產投研團隊及投研體系。“公司將持續提升固收投資領域的核心能力,同時積極布局權益投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投資和另類投資等領域。”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增加金融工程背景研究人員以及更多經驗豐富的投資經理。
“我們正加快研發絕對收益定位和相對收益定位的權益型理財產品,補強理財業務在權益投資方面的短板,打造有特色的權益系列產品。”上述負責人說。
投資者教育手段要接地氣
一邊是銀行理財加速凈值化轉型,另一邊則是投資者認知轉變緩慢推進。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教育是一大“痛點”。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數據,截至6月底,銀行理財投資者大多持有風險等級為三級(中)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其中持有二級(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最多(占比58.19%),持有總金額最大(占比68.61%),體現出銀行理財產品的受眾相對厭惡風險。
“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既有印象就是不會虧錢,一虧錢就會投訴,進而影響業務開展。”曾有銀行從業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
某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最大難點在于客戶對于凈值型和長期限產品的接受度不高,對產品凈值波動忍受度較差,下一步公司需在投資者教育、產品培訓、營銷宣傳等方面投入更大力度。
“投資者經歷、專業知識儲備、年齡、風險偏好等方面千差萬別,理財產品、資產種類差異也很大。銀行需要儲備更多專業人才,進行專業的投資者教育。同時,需要監管、機構、媒體等多方形成合力。”周茂華建議,投資者教育的手段要接地氣,要豐富易懂,針對不同投資者采取不同方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