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 09:04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商業銀行一種新的解決不良方式日漸風行。近20家商業銀行在定增計劃中明確表示,擬向參與定增的意向認購方搭售該行的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一種新的解決不良方式日漸風行。近20家商業銀行在定增計劃中明確表示,擬向參與定增的意向認購方搭售該行的不良資產。
目前,多數銀行股破凈,部分中小銀行股權即便折價拍賣也屢現流拍,那么定增搭售不良的吸引力在哪里?一家國有AMC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定增搭售不良看似具備可行性,但銀行定增盛行往往出現在經營情況好、股權被爭搶的時候,定增搭售不良的方式從去年開始多起來,肯定不能是常態。
受訪的銀行業人士也表示,定增搭售不良的確能加快風險處置進度,以滿足監管指標,但如果中小銀行的經營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沒有實質性提升,不良風險就只是暫時被轉移而沒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不良資產包“捆綁銷售”
部分城、農商行通過定增“捆綁銷售”不良資產包來輔助風險處置的現象,在2020年上半年陸續出現后,現在似乎已變得越來越流行。
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披露定向增發股份說明書(申報稿)的銀行中,已有包括安徽霍山農商行、山西永濟農商行、安徽葉集農商行、金華銀行等在內的18家銀行先后擬以定增搭售不良的方式補充資本金。這些銀行中,僅金華銀行一家為城商行,其余17家均為農商行。區域部分看,安徽5家、廣西4家、廣東3家、湖南4家、山西1家。
搭售條款及協議往往會在首頁標明。今年7月遞交定增材料的山西永濟農商行明確表示,此次發行價格為每股1.06元,其中1.00元為股票面值,計入實收資本,0.06元為溢價,計入資本公積;全部認購人每認購1股,需另行出資1.44元購買不良資產包份額作為有條件入股對價。
“非上市中小銀行資本金補充壓力大的問題,主要通過優化業務結構降低資本占用,以及豐富資本金補充渠道來解決。”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在銀行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通過利潤留存補充資本金的空間也在減少,而通過外援渠道補充,包括股權融資、發行次級債、永續債等,中小銀行無疑居于弱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受宏觀環境、監管要求、經營情況等影響,銀行尤其是區域小銀行近年資產質量風險壓降壓力不小。“但是,中小銀行處置不良的渠道相對單一,同時又面臨急切的資本補充壓力,所以通過定增搭售不良資產的以小銀行居多,之前并不太常見。”
這些銀行往往已有部分指標踩“紅線”,比如金華銀行最近兩個會計期末的資產利潤率分別為0.13%、0.16%,資本利潤率分別為2.24%、3.04%,均未達到監管要求;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以及撥備覆蓋率三項重要指標上,今年內擬定增的河北陽原農商行、山西澤州農商行、廣西陸川農商行、湖南沅陵農商行等也未達到監管要求。
定價公允性不容忽視
商業銀行在業務規模擴張中,普遍渴求資本“補血”。不過,仍有市場人士對此感到疑惑,一些在經營特色上并不突出的區域中小銀行也在定增募資中附帶搭售條款,對認購方來說,吸引力在哪里?
前述AMC機構人士提醒記者注意定增搭售之外的條款,比如是否有其他商業補償條款安排與不能折價發行。“每股發行價格加每股另行出資的風險對價的合計金額,必須基于銀行每股凈資產。”
當然,有不少投資者是看好銀行的發展前景而參與認購的,“不過,銀行‘牌照’業務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認購方是地方國企等機構投資者,可能更多是紓困之舉。”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說。
該觀點有事實佐證。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部分銀行搭售不良的定增多由原股東牽頭,在出具定向發行說明書之前,已經敲定部分發行對象。定增計劃最近獲監管批復的金華銀行,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
今年6月,金華銀行公告,擬定向發行不超過11億新股;每股凈資產評估值為2.94元,定增過程中,擬發行價格為1元/股,發行對象在認購股份前,必須承諾每股另行出資1.94元用于協助該行處置風險資產,方可入股。
金華銀行在遞交申報材料、獲得監管批復之前,就已經確定了部分發行對象,其中2名為原法人股東、17名為新增法人股東,擬認購合計10.57億股。2家原法人股東為金華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金華華數數字電視有限公司,分別擬認購5180萬股、15.25萬股;17家新增法人投資者中,僅金華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金華轉型升級產業基金、金華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就分別擬認購2.24億股、2.04億股、1.07億股。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相比自然人類型的認購對象,發行人要求參與認購的機構投資者以自有資金入股,并不要求購買不良資產包的資金須為自有資金,也可為債務資金或他人委托資金等非自有資金。根據承諾,上述金華銀行3家新增投資者的出資是否已繳納、后續如何安排?記者致電金華銀行董辦了解,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良資產的捆綁銷售中,資產定價的公允性普遍引發關注。“銀行定價自主權高,不良資產定價也基本是銀行說了算,部分區域的不良資產處置難度較大,如何公允合理定價,是個問題。”上述AMC機構人士拋出了實操中繞不開的疑問。
甩包袱能否根本解壓?
在定增計劃說明書中,部分中小銀行的經營狀況也被迫披露,不良貸款處置和大額資產減值計提的情況也浮出水面。
山西永濟農商行近期擬定增不超過1億股,而全部認購人每認購1股需另行出資1.44元,即以合計不超過1.44億元購買該行不良資產包份額,作為有條件入股對價。
截至今年3月末,永濟農商行總資產規模93.76億元;2019年末、2020年末及2021年3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3.23%、3.50%、2.83%。2020年,永濟農商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8847萬元,較上年增加7757萬元;2020年末,該行應收款項類金融資產因涉信托產品違約,較上年末大幅下滑35.82%。當年3月末,該行被司法裁定對“新華信托華悅系列信托計劃”津融184號、185號本金及利息約1.8億元進行抵債處理。
2019年末、2020年末,安徽霍山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4.52%、3.53%。有分析人士表示,“該行主要面向三農經濟、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整體風險較大,同時由于該行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貸款客戶經營風險較大。”
這些銀行都面臨類似的情況——因不良貸款上升導致貸款損失計提金增加,利潤主要用于計提撥備,自然也削弱了利潤的增速,也導致資產利潤率下滑而無法達到監管要求。這也就不難理解,一些中小銀行為何選擇將不良資產捆綁于定增,向新老股東“甩包袱”了。
一位華東地區的股份行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銀行進行貸款核銷需要符合各種條件,而通過這種方式,不用對這部分不良計提,還回收了部分不良貸款,相當于不用進行核銷和損失利潤就快速實現不良資產的處置,資本實力也得到了補充,還能較快滿足監管指標。”
“短期能很好改善銀行資產負債表,滿足監管指標,但劣勢在于銀行將不良風險轉嫁給了股東或投資者,不良的潛在風險還在金融體系內積累,并未徹底消失。”周茂華指出,如果中小銀行的經營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得不到實質性提升,定增搭售不良的方式只會不斷積累局部系統性風險。
周茂華還表示,定增搭售不良的方式也可能對股東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甚至經營帶來潛在風險。“如果遭遇股東抵制,實際效果更會打折扣。”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