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10:29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新股破發現象又有所增多。14日,新股翱捷科技(105.210,-1.79,-1.67%)上市首日即大幅破發,收盤價109元,較發行價164.54元跌逾33.75%,當初喜洋洋中的一簽翱捷科技,...
新股破發成為了常態,2022年開年以來,新股首發連連遇挫,截至1月17日,今年共上市14只新股,其中有4只個股首日破發,占比28%。“打新不敗”神話不再,盲目打新的投資者應睜大眼睛,仔細甄別企業質地。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在注冊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新股破發不會是偶發現象,未來隨著市場定價能力提升,新股博弈將重回新的平衡,新股破發頻率可能會降低,新股破發與否由市場牛熊狀態和個股企業質量等因素共同決定。
近日新股破發現象又有所增多。14日,新股翱捷科技(105.210, -1.79, -1.67%)上市首日即大幅破發,收盤價109元,較發行價164.54元跌逾33.75%,當初喜洋洋中的一簽翱捷科技,當日居然要浮虧2萬多元。
今年以來,共有14只新股上市,其中4只個股首日破發,除翱捷科技外,上市首日破發的還有亞虹醫藥(17.940, 0.13, 0.73%)、星輝環材(48.050, -0.54, -1.11%)和唯科科技(55.310, 0.09, 0.16%),破發幅度分別為23.41%、9.12%和6.07%。若把時間拉長來看,新股破發的常態化從去年四季度開始,自2021年10月下旬出現一輪較為密集的上市首日破發以來,注冊制新股破發概率較此前年份確有提升。此前,A股市場大都是打新必賺。
去年以來至2022年1月17日,A股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新股達26只,其中有20只破發集中發生在去年10月之后。
新股發行定價會愈發完善,破發將是一個常態化情形。去年9月18日,證監會、滬深交易所、證券業協會同步發布注冊制下發行承銷一系列規則調整,通過完善高價剔除比例、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加強詢價報價行為監管等內容,促進買賣雙方均衡博弈,提升新股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水平。
由于過去存在抱團壓價的現象,導致網下新股詢價定價很低,新股上市第一個交易日幾乎都是大漲,有的甚至能暴漲兩三倍,這表明網下新股詢價存在不合理之處。隨著新股破發的頻現,過去靠閉眼打新股就能“躺賺”的時代結束了。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多只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是注冊制詢價新規和公司基本面雙重影響下的結果。詢價新規實施后,機構抱團壓低發行價的問題得到改善,新股發行價格趨于合理,上市公司能夠通過IPO募集更多資金,實現利益最大化,但部分機構投資者尚未適應新規,為成功中簽傾向于報較高價格,甚至溢價發行,導致新股上市后容易出現破發現象。
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的選擇,在當前的新股市場上,上市公司除了會講故事,更要有實打實的業績傍身才會得到市場認可,市場已經逐漸不再會為“高價”買單。
目前已發行未上市的個股共有10只,如何挑選新股,投資者需要調整思維。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在注冊制新股詢價制度下,有些機構為了能夠入圍,在詢價的時候會在一定程度把價格往高報。正是因為發行價過高,加之近期二級市場相對低迷,新股破發的現象也就時有發生,投資者不應盲目打新,還是應結合基本面分析。
實際上,隨著投資者打新熱情有所降溫,多只股票出現高棄購率。例如,百濟神州(132.960, -0.27, -0.20%)此前公布的上市發行結果顯示,其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為103.25萬股,若按公司發行股份數量1.15億股計算,棄購金額達1.99億元。
“注冊制下市場化定價提升,機構報價需從入圍博弈回歸價值理性。”一家券商人士表示,未來上市的新股分化將愈加明顯,這對參與網下配售的機構將是一個考驗,畢竟盲目報高價入圍容易發生虧損,詢價機制應促進專業機構對于新股價值的真實認知,未來需建立合格報價者機制,對于報價符合新股長期均值的定價準確者予以激勵,同時落實主體責任,推進專業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機構的定價能力。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