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14:14 | 來源:和訊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諾誠健華本次計劃在科創板募集資金40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藥物研發平臺升級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信息化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如能順利上...
在資金并不短缺的前提下,公司頻繁融資,沖擊科創板只會令資金更加冗余。
港股上市公司諾誠健華-B(9969.HK)的“回A”之旅又有了新進展。2022年4月12日,上交所上市委員會將召開2022年第27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審議諾誠健華科創板首發申請。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諾誠健華本次計劃在科創板募集資金40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藥物研發平臺升級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信息化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如能順利上市,諾誠健華自成立以來累計融資已達約100億元。
但從財務數據來看,公司截止2021年底雖虧損大幅收窄,但仍尚未實現盈利,港股市場表現也稱不上優秀,自2021年7月23日股價升至32.05港元/股后始終處于波動下跌狀態,至2022年4月8日收盤,諾誠健華股價為13.14港元/股,與股價高點相比下降59%,總市值為197.06億港元。
股權分散,實際控制人難辨
諾誠健華主要業務為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創新藥研發、生產、商業化。該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西湖大學創始校長施一公博士(以下簡稱“施博士”),是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業內頗具盛名,在施博士名氣的加持下,諾誠健華創立之初就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
但奇怪的是,截至2021年3月31日,在誠諾健華的股權結構中并未出現施博士的信息。將誠諾健華的股權結構逐一拆解分析發現,施博士的持股部分可能包含在與其配偶Renbin Zhao(趙仁濱)注冊在維京群島的Sunny View與Renbin Zhao家族信托公司間接持有公司股份9.84%,是公司第三大股東。
而公司最大股東是高瓴資本HHLR及其一致行動人在科創板股票發行先持股比例也僅占13.85%,且HHLR是根據開曼群島法律設立的有限合伙企業,不存在持有份額比例10%及以上的單一有限合伙人,根據現有披露信息和技術手段,暫時無法穿透至股權結構最末層。
換句話說,直接持有誠諾健華5%以上股權的的主要股東均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公司現有的9位董事均無法對股東大會決議產生決定性影響。且股東均為公司,成立地也多為“可操作性很強”的境外地區,如果成功登錄科創板,股權將進一步被稀釋。
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公司股權穩定性無法得到保證,決策效率低下,如各大股東之間出現分歧,部分股東套現離場,公司或將“易主”,業務必將受到嚴重沖擊。對于“A+H”上市公司來說,享受兩個市場融資資源的同時,受到的關注也成倍增長,頻繁股權變更也可能動搖眾投資者對公司投資前景的展望。
產品單一,競爭力尚未體現
除股權問題外,對公司未來預期最大的不確定性出在產品上。
作為一家創新生物醫藥企業,新藥研發成本、周期均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前期投入無法準確估量,且存在在研產品無法取得監管批準或不具有商業性的巨大風險。截止2021年12月,諾誠健華僅有奧布替尼一款產品能夠為公司提供收益,銷售收入為2.15億元,占公司收入總額比重為20.59%。
從盈利能力角度來看,諾誠健華2019年至2021年,諾誠健華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1.41億元、-4.64億元和-0.65億元,仍處虧損狀態。從公司費用支出情況不難發現,公司盈利最大“阻礙”是研發費用的持續升高,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13億元、-4.03億元、-7.2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7080.99%、29545.45%、69.22%。
而就現有產品情況來看,公司尚有6款產品處于臨床試驗階段、8款產品處于臨床前階段,公司只能持續向研發活動傾斜,研發費用短期很難縮減。
穩持資金,機會成本誰買單?
那公司持續補貼研發,是否會出現資金危機呢?
從公司2021年末資產結構來看,公司資產負債率指標持續轉好,已從2019年的212.69%下降至23.50%,償債能力大幅提升。持有貨幣資金59.29億元,占流動資產比重為92.39%。
產生這樣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公司港股融資的結果,但也可以看出,公司融資得到的資金暫時還沒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只能滯留在賬上獲得微薄的利息收益。
在資金并不短缺的前提下,公司頻繁融資,沖擊科創板只會令資金更加冗余。從公司角度出發,可能是希望趁著港股上市成功,資本的熱潮未褪,先將大筆資金掌握在公司手中,之后再逐步分配,這樣的策略對公司來說很直觀的解決了未來很多年的“生存”問題,未來經營會更有“底氣”,但這勢必會對資金利用效率產生嚴重影響,最終是將財富與信任交予公司股市的投資人在為產品研發進度、資金機會成本、公司發展的不確定性“買單”。
綜上所述,諾誠健華選擇開發全球范圍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首創藥物為主業,本就是一場“豪賭”,但高風險高收益并存,資本的瘋狂加注能不能如愿獲得應有收益,還要看公司后續如何進一步提升商業化能力。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