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10:41 | 來源:金融時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A股IPO活躍,帶動了券商IPO承銷業務的發展。按上市日計,中信證券以1502.55億元的承銷金額穩居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家IPO承銷金額破千億元的券商投行。其次是中金公司、中信...
隨著2022年A股融資數據出爐,證券公司投行業務“成績單”明晰。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包含IPO、增發和配股等多種方式在內的全口徑募資事件共有989起,股權融資總金額為16883億元,較2021年小幅下滑。不過,全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募資額達5868億元,創下新高。
在此背景下,Wind統計顯示,2022年,65家券商實現IPO承銷收入合計288.70億元,較2021年小幅下滑;IPO承銷金額合計約5868億元,較2021年增長。
有投行人士表示,券商投行業務受益于A股IPO募資規模的不斷提升,基于專業實力和資源稟賦開展業務的頭部券商優勢突出。面對資源持續向頭部集中,中小券商依托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找準賽道和切入點,加大在某個細分領域比如北交所的深耕力度,顯得尤為關鍵。
頭部券商投行收入優勢明顯
回顧2022年A股IPO情況,Wind數據顯示,2022年425家A股IPO公司共募資586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相比之下,2020年和2021年,A股IPO融資額分別為4792億元和5426億元。分板塊看,上述425家首發上市公司中,來自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分別有71家、123家、148家和83家。從IPO金額看,科創板和創業板是“主力軍”,分別為2520.44億元和1796.36億元,占比分別為42.9%和30.6%。
A股IPO活躍,帶動了券商IPO承銷業務的發展。按上市日計,中信證券以1502.55億元的承銷金額穩居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家IPO承銷金額破千億元的券商投行。其次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證券,IPO承銷金額分別為790.49億元、568.52億元;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3家券商則超過300億元。
從收入角度來看,2022年,65家券商實現IPO承銷收入合計288.70億元。Wind數據顯示,IPO承銷業務“入賬”最多的券商是中信證券,其次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上述5家券商IPO承銷收入合計約145億元,合計占比約50%。
券商服務實體經濟融資,不僅僅體現在IPO.中證協去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4.48萬億元,服務301家企業實現境內首發上市,承銷(管理)發行綠色公司債券(含ABS)融資金額1349.32億元、科技創新公司債券647.83億元、鄉村振興債券249.28億元、民營企業公司債券融資2486.11億元。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在注冊制深化改革下,券商以IPO為代表的股權業務快速發展、并購重組等財務顧問收入強化、跟投及私募股權業務貢獻增量收益,券商大投行業務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一方面,市場的擴容及制度優化增厚券商投行及跟投業務收入;另一方面,注冊制全面深化有助于持續提升券商綜合服務能力、優化行業競爭格局。
注冊制下繼續提升投行專業性
作為資本市場中介機構,證券公司積極發揮連接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橋梁紐帶作用,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此前,注冊制試點對券商投行的定價能力、銷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深入,券商投行的定價能力、承銷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注冊制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敦促券商切實履行“看門人”的職責。全面注冊制改革是全要素、全環節的改革,有望在發行上市、交易機制、監管退市等方面進行系統性優化,從而提升資本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改善金融市場結構。
東亞前海證券認為,對于投行上游而言,注冊制下審核程序優化,業務機會增多,投行項目儲備不能再以偶發性、依賴承攬人員個人經驗的方式進行,需要建立體系化的承攬模式;監管角色轉變、退市新規和跟投制度的出臺,對投行進行項目選擇、把關企業質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投行下游而言,投行需要加強研究能力,給出更為精準的估值定價;保薦機構需要提升承銷的專業度,實現新股發行的合理定價和精準匹配。
中小券商投行業務今后有望在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方面實現突破。券商分析人士認為,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券商,有望在全面注冊制的推進下憑借其差異化的項目儲備和特色打法,實現較大的盈利彈性。頭部或平臺化優勢較強的券商在資本實力、團隊建設等方面更具經驗,更有望實現投行與機構業務的聯動,從而提升業務的專業性和話語權,保持業績領先。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