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 13:28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三穩”。第一次在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系列還是2018年,當時的觸發因素是中美貿易摩擦,提出了“六穩”。當時也是剛剛開完十九大不久,現在也是...
可能在一年前,絕大多數人未曾預測到2022年會成為市場大多數板塊輪番下跌的一年,雖然很多板塊階段性出現過一定的積極表現,但是往往持續時間有限,甚至以更大的下跌收尾,買入持有策略基本不可行。就連過去兩年有明顯超額收益的部分景氣行業也未能走出獨立行情,可能問題不在需求側,而是供給結構出現惡化跡象。
表面上看2022年市場持續下跌的原因很多,包括疫情防控、俄烏戰爭、地產調控和美國遏制中國升級等等。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一年過去這幾個問題并沒有解決,結果在2022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重提了一次。
2022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沒有順利實現,這在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都屬于極小概率事件。現在回頭看沒有想到的是疫情防控對經濟的影響會這么大,因為在之前的兩年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目標均能夠同時得以實現。可能重要的原因就是2022年的病毒已經進化到奧密克戎,傳染性大為提升,如果要實現動態清零必然對經濟形成很大影響。
這一次對于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擔憂比較突出,在市場的反應也就非常劇烈。最為典型的就是港股一度跌到了過去十一年的新低,已經難以用基本面來解釋了,很可能就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過度擔憂。同樣與2018年不同的是,當年北上資金凈流入還超過3000億元,外資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對中國的中長期發展依舊保持強有力的信心,而2022年一度北上資金年內出現了凈流出。由此可以看出,這輪下跌雖然市場跌幅與2018年相當,但是投資者信心被沖擊的程度更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三穩”。第一次在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系列還是2018年,當時的觸發因素是中美貿易摩擦,提出了“六穩”。當時也是剛剛開完十九大不久,現在也是二十大剛剛結束。當時提了“六穩”以后,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市場才穩住,那這次提了“三穩”,市場是否能夠好轉呢?目前看概率比較大。
2019年能夠順利走出2018年的熊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風險偏好的恢復。畢竟中美貿易摩擦揭示了美國主動遏制中國的意圖,要相信中國在美國遏制的背景下依舊能夠保持持續增長的能力,投資者需要重新恢復信心。
值得欣慰的是,2022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加大穩增長的政策力度,還將提振信心作為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由于2022年的低基數,如果政府愿意的話,或許可以把2023年的經濟推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政府還是保持了戰略定力,著眼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更多的工作重點放在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上,重視市場化的長效機制的重塑。
過去兩年對于民營經濟比較集中的房地產和互聯網平臺進行了整頓,目前這兩個行業的產業政策已經開始全面優化。另外還專門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有望快速改善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由于過去一年各種突發事件的集中出現,使得社會各個方面和國內外投資者對于中國經濟的重啟需要一個重新建立信心的過程。
不管怎么說,2023年相對2022年好轉是大概率。現在疫情防控基本上已經放開,我們相信既然全世界其他國家都能挺過來,經濟和生活重新走上正軌,中國無疑也不會例外。全世界的經驗表明,一旦疫情修復過來,消費和服務恢復的速度還是會很快,這或將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恢復最大的動力來源。
2023年如果說還有需要關注的宏觀風險的話,主要是美聯儲可能經歷第二次政策失誤,第一次就是在2021年反復強調通脹是暫時的,導致2022年被迫以過去四十年最快的速度加息。最近美國通脹已經連續三個月回落了,但是美聯儲依舊保持強勢的鷹派,不排除會造成美國在2023年出現超預期的衰退,這樣就可能對中國的出口帶來持續的壓力。當然歷史上中國出口壓力最大的階段,恰恰是對股市較為友好的,比如東南亞金融危機后的“519”行情,2008年后的4萬億行情。相信這次即便面對出口壓力,中國政府同樣不會無所作為。
當然還是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需要化解,全球發達國家面臨經濟衰退或將拖累中國出口,房地產銷售還處于下滑階段,需要政府盡快發力以穩住經濟。經過一年的持續下跌,投資者也普遍受傷嚴重,需要市場逐步走出谷底才有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可能性。因此想要類似于出現2019年的“V”行反轉,難度不小。對經濟和市場信心的重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場的機會可能比A股更大一些。港股是中國的基本面加上全球的流動性。中國的宏觀基本面有望持續好轉,美國通脹壓力趨緩帶來的全球流動性也或將恢復。再加上依舊較低的估值,港股有望得到全球資金回流得以獲得更快更持續的上升動能。
春江水暖鴨先知,市場正在重啟。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章涉及的觀點和判斷僅代表我們對當前時點的看法,基于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所涉觀點和判斷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僅用于溝通交流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