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14:04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述情況的迷你基金均由公司主動采取措施保駕護航,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基金靠押注單一賽道或者投資小盤股等方式來把握市場機會,從而達到避免清盤的命運。...
5月30日,國融基金公告,旗下國融融泰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將下調管理費,下調原因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理財需求,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還有包括中信建投(24.160, -0.38, -1.55%)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旗下多只產品披露降費公告,且這部分基金均為“迷你基”,不難看出,此番降費舉措集中出臺,“保殼”意圖明顯。
雖然不少基金公司或主動、或被動地讓旗下迷你基金避免清盤,但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監管一直在引導基金公司審慎申報發行與高質量日常運作,避免出現過多迷你基金損害投資者利益和行業聲譽。“特別是去年以來,監管正督導基金公司更有效更有力地解決這個問題。”
為避免清盤花樣頻出
5月30日,國融基金公告,旗下國融融泰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將下調管理費,由此前的1.2%/年下調至0.6%/年;不僅如此,近日中信建投睿溢混合基金也公告,5月24日起降低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具體是,管理費率由1%下降為0.3%,托管費率由0.1%下降為0.05%。從規模來看,該基金自2021年2月23日起,截至今年一季度連續513個工作日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該公司旗下另一只基金中信建投聚利也披露了類似的降費公告。
近幾年來,隨著基金上新節奏的加快,迷你基金的數量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基金公司為了“保殼”避免清盤,可謂使盡渾身解數。
據記者梳理,除了降費以外,基金公司還會采取召開持有人大會(或修改合同)、“幫忙”資金馳援以及押注熱門賽道博取收益等方式保殼。
第一種情況,如2020年6月30日,富榮基金發布公告,擬召開旗下基金富榮福康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關于修改基金合同的相關議案。基金合同修改的部分,恰恰是基金清算的部分。根據原先的基金合同,當基金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持有人低于200人或者規模不足5000萬元時,基金將清盤,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修改后將“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改為“基金持續運作,轉換或者終止清盤,要召開持有人大會商議”。
該基金因為規模持續低于5000萬元,觸及清盤紅線,因此在隨后的時間內連續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從持有人比例來看,富榮基金自持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導致大會結果都是議案通過,為基金“續命”。
第二種情況,“幫忙”資金的身影也常常出現在瀕臨清盤的基金中,典型案例即天弘中證滬港深物聯網主題ETF,該基金自成立以來,規模長期低于5000萬元,但總能在關鍵時候迎來一波“幫忙”資金的認購,但讓基金避免清盤后,又迅速撤出,體現在份額變化曲線上即脈沖式的圖案。
有公募人士表示 “幫忙”資金通常在新基金發行時幫助其達到最低募集規模的要求,或在迷你基金面臨清盤風險時,使其維持一定的規模。券商、期貨公司等機構都能提供“幫忙”資金。不過,“幫忙”資金的頻繁進出會導致基金規模失真,從而影響基金的投資運作。此外,引入“幫忙”資金還存在較高的資金成本。
“押寶”式博取超額收益
上述情況的迷你基金均由公司主動采取措施保駕護航,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基金靠押注單一賽道或者投資小盤股等方式來把握市場機會,從而達到避免清盤的命運。
例如,截至2022年末,東方基金旗下的東方區域發展的凈資產規模僅1628.71萬元。因此,今年1月份公司發布公告,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商議該基金終止運作的議案。但公司在持有人大會結束后卻披露: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的基金份額小于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未達到持有人大會的有效條件,因此清盤失敗。此后,該基金由于一季度乘上人工智能的東風,凈值增逾三成,因此一季度內獲得4400萬份的凈申購,規模達到7000萬元,在基民的加持下自保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產品去年三季度將十大重倉股全部更換,由清一色地產股轉向金山辦公(481.560, 10.56, 2.24%)、用友網絡(20.490, -0.16, -0.77%)等信息技術個股。
今年一季度是迷你基金“逆襲”的關鍵時間點。在業績排名前30的主動權益型基金中,有8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例如漲幅第一名的諾安積極回報,去年年末規模只有7000萬元,第四名的天治研究驅動和第五名的國信國政新銳分別只有4607萬元和2607萬元。但經過一季度良好業績的加持,這8只基金在規模上均實現正增長,其中7只基金成功脫離清盤危機,目前僅有長城久祥暫時“掉隊”。從持倉變更來看,這部分基金在過去一到兩個季度內重倉股全部大幅洗牌,面對極致風格行情調倉換股十分果斷。
有公募人士表示,這種情況的弊端就在于,這也許會誘導基金經理采取過于集中的持倉策略,導致產品風格更加極致,因為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突出的業績從而吸引到資金申購,需要在業績排行榜上處于“拔尖”的位置。
對迷你基金監管加強
據統計,截至2023年5月26日,全市場曾有3696只公募基金至少有一期季報披露的資產凈值小于5000萬元(剔除發起式基金且僅統計主份額),其中1120只基金已清盤。上述3696只基金共涉及165家基金管理人,其中靈活配置混合基金923只,數量最多。
天相投顧分析此類現象時認為,公募基金行業處在高速發展時期,行業內存在一些盲目擴張的亂象。基金管理人跟風發行、產品同質化嚴重、重首發輕持續營銷的策略,導致業績平庸的基金不斷流失基金份額,最終淪為迷你基金。
華南某公募人士認為,迷你基金的形成有幾點原因:一是產品業績不佳,并且是與市場走勢相違背的持續不佳,最終導致規模逐步流失;二是部分機構定制產品,由于機構客戶自身投資策略的調整或者其他變化,大額贖回后產品成為迷你基金;三是部分產品在一開始新發階段,就是出于補齊公司產品線、低位布局等角度考量布局的“保成立”產品,隨著后續一些規模的流出,很快也就會成為迷你基金。
雖然不少基金公司或主動或被動地讓旗下迷你基金避免清盤,但實際上,監管層一直在引導基金公司審慎申報發行與高質量日常運作,避免出現過多迷你基金損害投資者利益和行業聲譽。
“因此,如果一家公司迷你基金數量達到一定限額后,監管也會出臺相應措施。特別是去年以來,監管也加強了對基金公司處置迷你基金問題的過程管理,督導基金公司更有效更有力地解決這個問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