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12:3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藍科技觀察】“餐飲商家苦外賣平臺久矣”,這種聲音始終不絕于耳。面對一家獨大的美團,即便餐飲企業這種表達持續存在,但又于事無補。 美團還是那個美團。不過,對美...
【藍科技觀察】“餐飲商家苦外賣平臺久矣”,這種聲音始終不絕于耳。面對一家獨大的美團,即便餐飲企業這種表達持續存在,但又于事無補。
美團還是那個美團。不過,對美團不滿之聲如同星星之火,總有揭竿而起的企業,試圖沖出美團強壓下的控制。
近日,陜西著名餐飲企業、擁有近三百家門店的“大商戶”魏家涼皮與美團“叫板”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據悉,從五月末開始,魏家涼皮各大城市的門店就主動選擇從美團外賣平臺中下架。與此同時,部分門店還傳出謝絕外賣騎手幫買、拒絕騎手本人打包、魏家涼皮公開表示“不做你們騎手生意也不和美團合作”的傳言。
這些傳言和截圖隨著大量魏家涼皮門店在美團外賣中均顯示為“休息中”的現況而遙相呼應,一時間讓美團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根據各家媒體的報道顯示,此次魏家涼皮叫停美團外賣業務事件雖然并沒有迎來任何一方的官方表態,但其中原因大概率有兩個。要么是源于運營合同到期、魏家涼皮方面想要借著下架重新談判,要么是魏家涼皮不滿美團的高傭金,以下架的方式表示抗議。
有意思的是,在浩大的輿論聲量中,很多中小型商家都借著此次事件的熱度將矛頭一致指向了美團高傭金。
商家與外賣平臺的雙生共贏關系中,所有人都知道美團因市場壟斷地位而帶來的“霸道”高傭金應該被打破。但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底氣打破的背景下,也許如何打破、如何找到平臺和商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才是核心。
怨聲載道的“美團稅”
美團針對平臺商家收取的傭金,被一眾不滿的商家戲稱為“美團稅”,這已然是公開的事實,一起來看看“美團稅”到底有多高。
根據美團最新的2023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團實現總營586 億元,其中以外賣、到店為主的核心本地商業業務營收為429億元,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
作為“現金牛”,美團本地服務業務營收主要由配送服務營收、傭金營收組成,其中一季度配送服務營收達169.52億元,傭金營收達158.15 億元。很明顯,傭金營收都是從商家那里分來的。
據統計,僅傭金一項,美團對商家營業額的抽點比例就在18%到22%左右,再加上美團借著平臺壟斷實力曾經變相讓商家“二選一”,這也就意味著平臺商家們為美團“打工”的話語權相當低,自然會招致很多商家的抗議。
對這種情況,這些年美團被處罰、被抵制早已是常態。2020年,廣東省三十多家餐飲協會聯名向美團發出交涉,要求取消“獨家合作限制”等壟斷條款,并要求降低外賣服務傭金。
2021年,美團因長期的壟斷行為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最終處以34.42億元的“天價”罰單。
但在遭受處罰之后,美團雖然在“二選一”的敏感問題上變得非常克制,可在高傭金層面卻似乎開辟了一條隱蔽戰線。它用復雜的傭金比例計算方法來隱藏自身高傭金的事實,仍然讓眾多中小商家非常不滿。
當然,大多數商家們只能表達不滿卻無法做出更多動作。因為美團在國內外賣市場占據了七成左右的市場壟斷地位,所以商家對美團又具備著強烈的訂單依賴。
隨著餐飲大戶魏家涼皮“跳出來”,這能不能改變“美團稅”的現狀成為所有人都在持續關注的問題。
誰能打破美團的壟斷?
相關部門對于美團壟斷已經采取過重拳處罰的情況之下,美團在外賣領域的壟斷地位應該被打破早就成為共識,但如何來打破卻成為考驗各方智慧的關鍵點。
目前來看,在現在生意普遍沒那么好做的大環境下,其實美團針對商家的傭金比例并沒有減,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壓榨和減少了商家的利益,也提升了用戶的購買成本。
作為具備市場壟斷性的平臺,美團必須要考慮其基本盤,即廣大中小商家的利益。在市場消費環境萎靡的當下,它需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扶持餐飲企業的發展,而不能只顧著自己“數錢”
資本逐利的屬性從來不會改為。只有監管層面作為第三方兼顧雙方利益的考量和監督,才能推動美團進行實質性的改變。
從理論上講,美團沒有動力降低一部分抽傭比例,當其已經具備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時,誰愿意回吐壟斷產生的利潤呢?
都知道美團壟斷,但似乎無可奈何。外賣平臺第二位的餓了么,體量不足與美團對抗。甚至,美團身后的幾個外賣平臺的總額,與美團仍有不小的差距。與美團合作的餐飲平臺,達成的共識是美團地餐飲企業壓榨得太狠,可是獨立的個體餐飲企業甚至地方餐飲協會,都對美團無可奈何。
任由壟斷持續,是制度的欠缺以及監管部門執行力度的欠缺,更是對中小餐飲企業生存的漠視。
打破美團的壟斷,更應該給市場更多的自由和開放,扶持區域性外賣平臺。或者針對美團的壟斷應該,監管部門應該有更好的監管手段。否則,在餐飲企業的利潤不斷被擠壓下,商家和消費者,其實都是給美團打工。
壟斷產生利潤之下,美團不會憐憫任何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