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10:29 | 來源:時代財經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截至提交科創板招股書時,捍宇醫療仍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9月,捍宇醫療分別虧損1.57億元、1.91億元和5884.2萬元;研發費用分別達到4377.58萬元、6628....
又有生物科技公司按下IPO“撤回鍵”。
據上交所官網1月16日信息,上海捍宇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捍宇醫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已經終止,終止理由為捍宇醫療和保薦人日前主動提交了申請撤回文件,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本次審核。
捍宇醫療的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成立于2016年的捍宇醫療主要從事結構性心臟病介入器械與電生理產品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據天眼查,2017-2021年,捍宇醫療先后完成了10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多家明星機構。2021年3月15日,捍宇醫療宣布完成總額為近4.55億元D+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74.55億元,由馬云參股的云鋒基金領投,江蘇瑞華、Octagon Capital、易方達資本、領道資本等參投。
在完成D+輪融資后,捍宇醫療在2021年4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并且通過了港交所聆訊。但基于市場流動性、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考慮,捍宇醫療于2021年11月選擇放棄了港股上市的機會。2023年3月,捍宇醫療改道科創板,不到一年后,科創板IPO也畫上句號。
捍宇醫療曲折上市路的大背景,是生物醫藥行業IPO境況的整體起伏。2024年,生物醫藥IPO又能否迎來一個轉折?
轉戰科創板未果
從2016年成立至啟動上市計劃前夕,捍宇醫療尚無商業化的產品。直到2023年9月,捍宇醫療的核心產品ValveClamp二尖瓣夾系統才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是首款國產二尖瓣反流介入器械。
該產品由二尖瓣夾、輸送系統和跨瓣器組成,適用于存在外科手術高風險、且二尖瓣膜解剖結構適合的退行性二尖瓣反流(MR≥3+)患者。在使用時,在手術中無需心臟停跳和體外循環,創口小,手術入路短,定位直接,且單純超聲引導介入,使得醫生和患者不會受到X射線影響。
據捍宇醫療招股書(申報稿,下同),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在全球范圍內均是較新的治療方式,且在中國市場僅有雅培的MitraClip于2020年獲批上市,相關術式尚未得到廣泛的市場推廣,目前能夠熟練掌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術式的醫生數量較為有限。若公司后續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醫生培訓力度不及預期,能夠操作相關術式的醫生數量不能實現快速增長,將對公司產品銷售上量造成一定限制。
截至提交科創板招股書時,捍宇醫療仍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9月,捍宇醫療分別虧損1.57億元、1.91億元和5884.2萬元;研發費用分別達到4377.58萬元、6628.75萬元和4355.18萬元。
2021年,捍宇醫療首次向港交所遞表時,正處于生物醫藥IPO最繁榮的階段。未盈利生物技術企業的兩大IPO聚集地,港股(依據18A章節規則上市)和科創板的相關IPO數量都創下了歷史峰值。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2021年,依據18A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20家,科創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更是多達39家。
在這樣的行業投融資背景下,無商業化產品和持續虧損都不能成為捍宇醫療融資的障礙。
2017年,在完成天使輪融資后,捍宇醫療估值約為6000萬元;2021年D+輪融資后,捍宇醫療的估值已經達到74.55億元,估值在4年間漲超100倍。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9月底,捍宇醫療賬面資金仍有4億元。
不過,18A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數量很快就開始下降。2022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18A生物科技公司數量驟降至8家。盡管2022年科創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數量也有所減少,但仍有24家,且科創板生物科技公司的流動性整體好于18A藥企。
2023年3月,捍宇醫療沖刺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擬募資17.22億元。如果成功上市,募集資金能為捍宇醫療接下來的商業化階段提供更好的支持,但更冷的冬天來了。
平均約每3天就有一家IPO終止
2023年6月,捍宇醫療向上交所提交了第一輪問詢的回復。兩個月后,資本市場等來了IPO階段性收緊的消息。
2023年8月,證監會宣布,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作出安排。其中,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以促進投融資兩端動態平衡。
在遞交了第一輪問詢回復后,捍宇醫療的科創板IPO進程也再無下文。
在證監會1月12日召開的2024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介紹,2023年全年,滬深兩市核發IPO批文245家,啟動發行237家。這其中,2023年1月到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啟動發行193家;2023年9月到12月核發批文32家,啟動發行44家。
“市場能感受到,去年9月到12月,月均核發批文和啟動發行數量明顯下降。”嚴伯進表示。
生物醫藥行業方面,2023年成功登陸科創板的醫療企業僅有百利天恒、安杰思、西山科技和智翔金泰4家,且上市日期均在2023年上半年。自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上市至今,科創板再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年內,未通過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審核、未獲中國證監會注冊以及主動撤回IPO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近29家。僅2023年12月27-31日,宣布終止IPO的醫藥企業就多達5家。
進入2024年,生物醫藥企業IPO回撤仍在繼續。據時代財經統計,截至1月16日,滬深北三所宣布終止IPO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已經達到6家。這意味著,平均約每3天就有一家終止IPO。
1月2日,CXO企業澳斯康生物科創板IPO終止,原計劃募資30億元;1月8日,愛科百發生物科創IPO宣布終止,這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尚未有商業化產品的創新藥企業,此前曾沖擊港股失敗,原計劃在科創板募資19.97億元;同日,博納精密創業板IPO終止,這是一家從事以噴霧給藥裝置為主的精密給藥裝置及其他藥包材的企業,原計劃募資5.45億元;1月16日,除了捍宇醫療,康亞藥業也主動撤回北交所上市申請,IPO終止;1月17日,北交所官網消息,瑞一醫藥也因申請撤回而被終止審核。
雖然目前生物醫藥的IPO環境并沒有明顯改善,但也有不少觀點指出,生物醫藥經過調整周期,開始進入復蘇的初期。
從投融資數據上看,浙商證券統計顯示,生物醫藥的投融資有回暖跡象。2023 年 12 月,全球生物醫藥領域共發生94起融資事件(不包括 IPO、定向增發等),披露融資總額約22.19億美元,環比上漲約9%,同比上升12%。
在剛剛結束的JPM醫療健康大會上,醫藥企業的BD(商務拓展)交易也十分活躍。光大證券研報指出,JPM會議期間交易總額達到45億美元,有望刺激醫藥相關投資。會議期間重點關注的技術方向主要有ADC、小核酸藥物、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以及AI制藥等。考慮到2023年底至2024年伊始,中國創新藥企在出海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以及2024年美聯儲降息周期帶來的流動性改善和創新藥企估值修復預期,中國創新藥企業及其產業鏈具備巨大投資價值。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